向总书记报告丨从一滴水里见光芒

2023-06-08 07:47: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曾东平

5月10日拍摄的三苏祠景色。 李向雨 摄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6月初,位于眉山市区的三苏祠博物馆,红墙环抱,绿意盎然。由眉山市委、市政府和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正加紧布展,来自全国11家博物馆的110余件珍贵文物,涵盖瓷器、陶器、石器等,将立体呈现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古祠为证。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来到三苏祠,十分感慨地表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继承弘扬、传播推广。“三苏”这滴“水”,折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光芒。

钻得更深

从文物到文化,见史见人见精神

“从去年8月开始筹备,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作为《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的策展人之一,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说,此次展览专门聚焦三苏父子家风家教。

“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又在三苏父子的实践中彰显,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表示,主题展所选择的文物不单考虑用途、艺术特色等,还注重文物背后的深层意义,“这样更能从文物到文化,达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目的。”

从生动可感的文化遗产出发,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这正是去年6月以来,三苏文化继承弘扬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由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共同主持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45卷本《苏轼书法全集》已交付印刷,即将正式出版。

“苏轼传世书法作品众多,但散藏于国内外文博单位和私人藏家手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从未公开出版过,极不利于东坡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为此,陈仲文与《苏轼书法全集》另一位主编、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建一道,带领编撰团队天南海北地搜寻东坡书法遗迹,最终觅得500余件作品、约9000张图版,让其成为“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收录最全、材料最新、出版规模最大的一种”。

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苏文化的继承弘扬吸引了各方力量参与:四川博物院举办“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透过274件珍贵文物走进苏轼千面人生;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和四川卫视,勾勒这位文化巨匠更为清晰完整的轮廓……

今年2月,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组织实施“三苏文化出版工程”,从文献集成、学术研究、普及推广、教材教辅、海外传播5个方面全面构建三苏文献体系,深入挖掘和传承三苏文脉,传播三苏文化。

“三苏父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面旗帜,也是巴蜀人民的骄傲,期待该工程能为中国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再创新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轼研究专家刘石说。

传得更远

持续创新推广,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5月25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四川人艺原创话剧《苏东坡》演出结束后,77岁的资深“苏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激动地来到后台,将自己的著作《东坡海南游》赠予主创团队。

这是话剧《苏东坡》2023年全国巡演第二场,也是其诞生以来第58场正式演出。“去年以来,我们不断从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进行打磨,让它更加紧凑、精致。”在四川人艺董事长罗鸿亮看来,未来将结合苏东坡的政论思想,继续进行提升。

音乐剧《苏东坡》、舞剧《东坡》,正在推进中的话剧《苏母》、川剧戏歌《记梦》、创意视频《唤鱼清歌》……去年6月以来,以三苏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可谓“井喷”,证明了三苏文化在彰显文化自信的同时,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推广。

话剧《苏东坡》分别推出文旅版、文博版,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原版”互为补充。前者落地成都文殊坊,是一部压缩后节奏紧凑的短剧,每场票房收入在5万元左右;后者与“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配套,以演员“导赏”的方式,带领观众探寻苏东坡的人生轨迹。

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三苏文化不断被赋予新内容、新形式。今年5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省歌舞剧院联袂打造的创意视频《唤鱼清歌》正式开机,从三苏故事中汲取灵感,融合舞蹈、音乐、美术、诗词、戏剧、摄影等多种艺术元素。“创意视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主创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跨界融合的视频形式,赋能四川文旅传播。

更重要的是,四川正以三苏文化为牵引,带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3月29日,东坡国际传播账号矩阵正式亮相,以中、日、英等语言为桥梁,推介四川美食、好物,带领大美四川“组团出海”。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