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又有新进展!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3-06-09 19:16: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成博

6月9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配套活动、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代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项目执行专家组做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的报告。据透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自2020年开始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论是长江中上游的宝墩遗址和三星堆遗址,还是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都陆续有了新发现,不断丰富着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认知。

良渚古城为何消失?

洪水泛滥或是原因之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方针是以田野考古为中心,以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式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最近两年多来,项目组围绕辽宁牛河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等二十多处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不断有了新发现。陈星灿说,根据考古研究,学术界大致认为从距今5800年开始,中国各个区域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标志着各地区相继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最近的相关研究表示,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居址内有一条古地震裂缝,碳14测年表明该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5300年到5000年左右;辽宁牛河梁遗址新发现了多座建筑基址,这是由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著名的女神庙便建在台基之上。

尤其对良渚古城的考古发掘成果突出。几年以前,良渚古城遗址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公认。然而,良渚文明为何最终消亡?

陈星灿介绍,近年来良渚遗址对水利系统进行了持续考古,最新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良渚古城北面的塘山。考古人员在在塘山长堤以北新发现和解剖了石岭头等多处坝体,由此可知塘山堤坝以北还分布着大量的小型堤坝,存在着多级水库和库区,结构相当复杂。良渚遗址的古环境研究就显示,良渚文化末期,在良渚古城区域频繁形成了大范围的洪水泛滥。海水入侵、极端风暴事件的遭遇,这大概就是良渚古城消失的原因之一。

长江中上游考古成果丰富

宝墩 三星堆均有新发现

在四川盆地,伴随着宝墩古城遗址以及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距今4000多年至距今3000年左右四川盆地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更加清晰。

陈星灿说,宝墩古城外城西南部近年发现了一处夯土台基,台基长20多米、宽6米、高1米,台基东侧还保留宽约15米、长约40米的活动面。这处夯土台基的发现或许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高等级遗存。此外,在宝墩石埂子地点首次发现了一处宝墩文化墓地,田角林区域首次发现宝墩遗址的水稻种植区。说明此时的宝墩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结合各种科技考古,可以认为宝墩古城形成了以林盘为据点、农田环绕四周的聚落模式。

在三星堆,2021年开始发掘的6座祭祀坑让古蜀文明再醒惊天下。在6座祭祀坑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小型圆形祭祀坑、巨型沟槽、大型建筑等相关遗迹。三星堆的年代经过测年也初步有了判断:祭祀坑的掩埋时间大致在商末周初。

针对三星堆的古地貌,专家们也做了多种研究。陈星灿说,现在初步认为三星堆古城是建在以河流冲积扇为基础发育的台地上。古城存续时,鸭子河与马牧河的河床位置高于现在6米左右,台地之上有水道贯通两河。鸭子河河道处于比现在更靠北的地方,有洪水发生的时候,西城墙起到了阻拦洪水入城的作用。然而,后期河流侵蚀对于遗址产生了影响:鸭子河与马牧河发生了明显的下切和侧向侵蚀,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墙外的洼地、月亮湾城墙和仓包包台地之间都是鸭子河洪水行经的区域。在此之前,北部台地的面积应该比后来更大。

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人骨研究、DNA研究、理论课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几天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陈星灿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是通过考古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揭示其博大精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