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四川新型工业化丨一问主角:谁能在新舞台上翩跹起舞

2023-06-16 22:58:4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业的进化史。

 

 一千多年前,以蜀绣蜀锦为代表的手工业,在中国传统手工业版图上,新增了益州;一百多年前,机械工艺革新,为四川制盐等工业兴起带来可能;半个多世纪前,“三线建设”,奠定了四川工业发展的雄厚基础。

 

当前,四川来到一个全新起点:面对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带来的产业变革,四川能否迎风而起,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这是四川需要拉直的问号,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四川日报全媒体以“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为题,展开调研。即日起,我们将从方位、路径、支撑三个维度,推出《三问四川新型工业化》系列报道,梳理调研成果,敬请垂注。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全国六分之一的动力电池产自四川!6月初,长江之首“动力”澎湃,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宜宾被授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称号。

从“零”起步,到建“都”成势,宜宾只用了四年。当我们回到这一故事原点,则不得不提一家企业:宁德时代。

从2019年在川布局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到吸引200余户上下游产业陆续集结,宁德时代给四川带来的,是一个产业的兴起。今年1—4月,四川动力电池产业产量同比增长33.3%,正朝着万亿级目标前进。

这场产业进化,也成为四川推动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将新型工业化放在首位,提出以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谁主沉浮?企业成为核心观察视角之一。

统计显示,当前四川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800万户,其中企业226.83万户。这些未来四川产业发展的“支撑者”们,正经历怎样的变革?又如何能够乘势而上?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我们试图进一步作出梳理。

01

问企业生态:

“顶天立地”的梯队格局如何形成?

在11个足球场大小的无尘车间内,32条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效运转,数百台智能小车来回穿梭运送物料……这是通威太阳能成都金堂基地的生产场景,每天有约上百万电池片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助力“四川造”电池片产量和出货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

通威以饲料起家,2006年进军光伏产业,已坐上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企业头把交椅。去年,通威股份营收超过1400亿元,增长近120%,今年发展势头不减,正在全力冲刺“世界500强”。

“世界500强”不仅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强弱的显性标志。这样的“大厂”,四川有三家。去年入选的蜀道集团、成都兴城集团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为主营业务,四川首个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是新希望控股集团,产业类型是相对传统的农业。反观我国东部地区,新进榜单中制造企业比例不断增加,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表现亮眼。

对四川来说,“世界500强”榜单中制造企业的缺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四川工业龙头领军企业偏少的短板。对比GDP“追兵”湖北,早在2011年四川工业增加值就被湖北反超,且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缺乏产业链长、带动力强、有品牌知名度的本土链主企业,是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的东风汽车,以一企之力带动汽车产业成为湖北首位支柱,去年湖北省汽车产业营收约70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2.9%。

龙头企业不强,腰部企业同样偏弱。以代表全球细分行业的最高制造水平的“单项冠军”企业来看,四川仅有22家,而拥有“全国单项冠军之城”称号的宁波,一市就有83家;以强链补链固链的生力军专精特新企业来看,进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的近9000家企业中,东部地区分走了六成,西部地区占比仅有14%,四川以338家的数量位列全国中游,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符。

审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四川企业潜力不足的问题正浮出水面。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总体来看,四川企业面临制造业水平不高、整体实力较弱、发展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

如何让企业“细胞”充盈有力?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如今,四川一手抓招引,一手促培育,推动形成支撑制造强省建设的新型企业生态。

投资100亿元,成都引进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新项目;投资110亿元,年产10万吨光伏级高纯晶硅项目落地宜宾;投资118亿元,利尔化学绿色植保项目在广安开工……今年以来,百亿项目扎堆四川,这是全省上下发力工业投资的结果。被称作“36条”的《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向工业投资发力导向明显:如制造业项目投资超过10亿元,即给与企业最高1000万元奖励。从落地的项目中可以看出,四川正在成为世界级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清洁能源支撑产业的投资首选地。

让“大象起舞”,四川启动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行动计划,助推百家大企业再上新高度,截至目前,全省营收超百亿的企业超过50家;让“蚂蚁成军”,四川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帮助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链式发展。目前,四川专精特新企业已有2000多家,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它们虽然体量不大,但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比如九洲线缆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航空线缆,虽然小,却是我国探月、探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丝”。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既需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也离不开链条中的中小企业“个个能打”。4月底,四川首次举办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大规模“相亲会”,163条市场机会清单帮助大小企业现场“互粉”,加速企业融通发展。

如今,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正在加速成势。四川的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优质工业企业。

02

问产业集群:

“世界级”万亿目标如何实现?

如果说企业是一滴水,那么产业集群就是推动发展的奔腾江河。众多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形成企业集群,进而演变为产业集群。专家指出,产业集群的模式能助力企业资源对接、要素整合,推进惠企政策落地,有利于国家有针对性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固加强。

四川企业实力弱的短板,在产业集群中也有表现。去年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四川仅有3个。以3个集群中实力最强的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为观察点,2022年,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4%。

规模大、水准高,不代表没有缺陷。

国内新型显示巨头京东方,通过多年在川渝布局,吸引了逾80家国内外知名配套企业落户,拉动了上游原材料及装备、下游终端应用产业的发展。即便如此,京东方的重庆配套企业、生产显示屏用特殊胶带的致贯科技,在川渝两地找不到原材料供应商,只能舍近求远从华南华东购买。

产业集群不仅配套“短”,还存在层次低的困扰,从集成电路领域的两个“90%”可见一斑。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细分领域,四川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但营收中贡献最大的90%是封装测试环节,而刻蚀机、清洗设备、测试设备等制造基本处于空白,高端通用领域芯片对外依存比例高达90%。

缺乏本土龙头企业的带动,四川高端产业领域多处于“俘获性”产业链供应链环节。负责生产笔记本电脑的仁宝科技在川渝两地配套率已高达70%,但缺乏芯片等核心零部件,说明书、包装盒等辅助耗材则是本地主要配套内容,附加值极低。

电子信息产业“两头”在外的现象不是个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委员、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四川重点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容易形成“断点”风险。

对此,四川提出梯次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培育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3个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集群跃升,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初,四川在成都、自贡等9市布局建设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既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传统强项,也有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新晋势力。未来,这些集群将带着培引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任务,为四川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如今,一场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的行动已在全省推开。宜宾“动力”十足,在“链主”宁德时代的引领下,动力电池产业从零起步,短短四年,产值逼近千亿;成都“追光”前行,在“世界500强”后备军通威太阳能带动下,成(都)乐(山)眉(山)正打造晶硅光伏产业新高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术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转型升级趋势。追波逐浪,产业集群该如何发力?

前期,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经济和信息化厅调研走访了省内外制造业领先的10个城市,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被称为“世界制造业之都”的佛山,拥有8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但数量多、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强,佛山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多达10万家的工业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已经有40%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龙头企业美的集团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游企业可以提前发布采购需求,下游企业能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数字赋能,是佛山泛家居产业集群规模破万亿、上台阶的重要经验。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明确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推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放眼全球,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把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最优先的发展方向,争先恐后抢占这一战略的制高点。据国际电信联盟测算,信息技术一旦全面运用到工业领域,最终带来的收益至少是之前的5倍。

“数字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四川产业迭代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胡松表示,以“5G+”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全面加强关键工序数控化,以工业软件操作系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将为四川优势产业腾飞插上信息化翅膀。

03

问本土品牌:

“四川造”如何突围向上?

提起“中国制造”你会想到什么?以前的答案可能是鞋服、小商品;而现在,高铁、大飞机等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品牌意味着市场份额和生存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品牌反映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近年来,品牌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纵观全球产业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强势崛起,每个强盛发达的经济体都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四川工业品牌建设任重道远。”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起,四川启动了工业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品牌强基、品牌培育、品牌传播三大行动,全省工业品牌建设总体水平有一定提升,但追赶中差距依然明显。

日前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中,四川15个品牌入选,位列全国第九、西部第一。但从工业品牌价值来看,四川与排名靠前的省市还存在差距,与排名全国第八的福建相差超千亿元,仅为全国排名第一的北京的8%。从品牌类型看,四川上榜品牌传统产业占大头,白酒独占6席,可圈可点的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四川优势产业领域品牌初露峥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到2025年,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棋落巴蜀。当前,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2022年,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9户企业获评“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获评工信部“第五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打开一束光,就能拥有私人影院、大屏游戏厅、家庭K歌房……5月初在上海举行的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上,来自四川的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智慧光学旗舰新品RS Pro3及家庭智慧娱乐解决方案。极米作为“四川造”投影的代表企业,已经依靠自主创新打破了外资品牌,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第一。

极米的“出圈”正是四川制造业品牌发展的缩影,让创新驱动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跃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如今,“四川造”正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朝着高端化发展。

“成了成了!” 3月8日,广东清远,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下称G50)成功完成试运行。这台被称作“争气机”的G50是妥妥的“四川造”,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历时13年攻关、投入近20亿元研发而成。发电组领域,“四川造”一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件,40%的水电机组和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都产自四川,但“制造”不等于“创造”,G50通过技术创新,一举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四川造”品牌建设的典范。

质量和品牌相互依存,没有好的质量,品牌也难以长久。“公司做大后,通常会面临小企业采用廉价原料以低价产品争夺市场的考验,我们的应对办法是坚持品质,不能为了一点利润砸了牌子。”硅宝科技公司是一家从事有机硅密封胶等新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头衔。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品牌来之不易,要用质量铸就品牌,用诚信赢得市场。

在提升“四川制造”品牌打造技术保障方面,四川还将加快培育一批具备权威性、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形成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四川将沿着“精品、名品、优品”的发展思路,升级四川制造标准体系,以产业为纽带,提升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四川制造”质量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提升产业显示度和品牌价值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