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研究所丨全会作决议!四川为何高调部署新型工业化?

2023-06-20 16:21: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知蜀君/文

6月19日,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举行。知蜀君注意到,这次会议专题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

就在上个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问题,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时间再往前,去年12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时隔半年召开的这次全会,再次将视角对准新型工业化。

有评论者甚至评价,以全会决议形式,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工作,四川开了全国先河。那么,四川为何将工业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的硬核支撑?工业在治蜀兴川新征程上将扮演什么角色?知蜀君也进行了一番研究。

问题导向:关键与短板

要不要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知蜀君发现,自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四川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的重要判断后,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相比国内许多经济大省工业化率达到峰值,仍保持了二三十年充分发展的历程,四川工业化率在2011年达到40.9%的最高点,仅仅两年就回落到40%以下,2021年降至28.6%,而同一年江苏工业化率仍在38%以上。差距,显然是四川必须开小灶“补课”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的根本原因。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延续了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坚持问题导向的风格,毫不回避矛盾甚至自揭其短: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工业化率过早过快下降,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在会前,四川日报全媒体连续推出的一组《三问四川新型工业化》报道中,也对于当前四川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川观新闻资料图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拼命,你有什么资格躺平?”这是网络上十分流行的励志话语。大省竞合,亦是如此。

看经济总量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的广东,正以“制造业当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看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明确了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时间表、路线图;看经济大省山东,把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头号工程”,要求做优做强工业这份厚实“家底”;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远高于四川的安徽,已行进在谋求在全国制造业第一方阵“争先进位”的征途中。

站在更大格局讲,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也蕴含着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感。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还是新世纪以来乘着西部大开发东风快速崛起,抓工业都是四川落实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赋予川渝联手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大使命。此次全会专门提出,要“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辩证思维:抓手和路径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分析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集中表述为十八个字: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其中,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是抓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主攻方向。

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出辩证思维,即:

——“提质”与“倍增”的关系。

许多人对四川到2027年六大优势产业营收突破10万亿元的目标耳熟能详,但很可能忽略了所采取的“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提质”位于“倍增”之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然要求四川把高质量发展放在新型工业化第一位,强化创新驱动引领,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努力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不断提高产业显示度、品牌价值力和产品含金量。

“倍增”是可量化的奋斗目标,也是“提质”的重要构成指标。四川未来几年要持续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就离不开相应的产业规模与之适配、为之支撑,就离不开明显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产业增速,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宜宾凯翼汽车城。曾朗/摄

——“传统”与“新兴”的关系。

四川新型工业化的方法路径,可以概括为“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不代表低端。以白酒产业为例,四川白酒产量、销售收入约占全国二分之一,五粮液等酒企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形成的“新国潮”消费,很多都是从传统产业中孕育出来的,先进技术改造应用等举措,使老底子焕发了新活力。

四川的新兴产业,既存在于六大优势产业的细分领域——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型材料、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也兴起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卫星网络、无人机等,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意义重大。

全会讨论中频频提及一句话: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翼齐飞”,实现产业提质与规模倍增“两全其美”。

——“工业”与“全业”的关系。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要求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

从过去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催生出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相比沿海省份,我省“两业”融合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趋势看,信息化和工业化、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愈发密切,突出表现在一批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涌现。未来五年,四川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超过6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突破90%,产业由此乘“云”而上、借“数”转型。

从带动性看,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需要工业发力引领。将优质农产品流通至餐桌,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离不开借助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会议透露,目前四川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1.9:1,低于全国2.5:1的平均水平。

——“内培”与“外引”的关系。

近段时间,从厄立特里亚总统到巴基斯坦、土耳其、阿塞拜疆驻华大使,从富士康、华润集团董事长到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一批外国政要、知名企业负责人密集访川。

媒体报道中有个有意思的环节,多位官员强调,“产业发展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搞封闭的自我循环。”这就意味着,既要注重培育壮大已有产业规模,使更多企业深耕四川、共享发展红利;还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东西部产业协作,大力吸引和利用内外资,不断注入新动能。

这一理念从这两年四川实施的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可以窥见一斑。据公开数据,该行动第一季、第二季分别新签约782个、941个项目,目前迎来了第三季。

创新驱动:核心驱动力的根本来源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不创新就无路可走,善创新才能后发赶超。

深圳案例走进四川省委全会讨论现场。深圳孕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被誉为全国最具创新色彩的城市。

其“6个90%”的创新密码被广为称道: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仅华为一家企业去年研发投入就达1615亿元,占营收25.1%。

相较而言,四川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1.18%,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高新技术企业1.46万家,与深圳相差8000多家,仅为江苏三分之一,也不及安徽、湖北等省份。

从另一个角度看,四川又是科教大省,拥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8家,建成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95个,参与承担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北斗导航、华龙一号等重大专项任务。就被称作“大科学装置”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而言,四川有10个已建或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前不久,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标志着四川深度融入全国区域创新高地总体布局,成为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这片区域已布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持续在构筑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凝聚大团队、产出大成果等方面发力。

天府绛溪实验室。肖莹佩/摄

如果把这些创新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四川不是没有可能实现“老赛道”弯道超车、“新赛道”领先角逐。因此,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到2027年,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并从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转化、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教育人才基础支撑等方面作出部署,绘制了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的“施工图”。

鼓舞士气:赋予了企业家做大做强市场主体的时代重任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的参会人员中,出现许多企业家面孔,既有国企“掌门人”,也有民营企业界的“翘楚”。

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省委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否落地落实、终端见效?关键在市场主体。

截至2022年底,四川有各类市场主体825.9万户(其中企业237.7万户),但存在龙头企业不强、腰部企业偏弱的问题。比如,四川本土世界500强企业仅3家、中国500强企业15家,全国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超1100多家、四川仅有22家,在近9000多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四川占比不到4%。

为什么如此强调企业作用。因为一家好企业能够带动形成一个好产业、一个好集群。比如,合肥有蔚来、广州有小鹏、北京有理想,这些企业都以一己之力,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提升了所在城市的产业能级。

前期,四川日报全媒体与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开展“工业灯塔十城行”调研,造访过浙江宁波市。在这里,2022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就达83家,连续5年保持全国城市第一。

四川能否诞生本土优质企业或者引进更多链主企业?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

据透露,作为此次全会配套文件的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及若干支持政策,就计划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和企业发展,“力度很大,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有关方面说。

除了政策支持,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也被着重提出。一位企业家向知蜀君透露了来自官方的鲜明态度:新模式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工作中对一时看不清的,不要一上来就否定,而是要给予试错的机会。对一时条件不成熟的,也要帮助搭建孵化平台和应用场景,把决定权留给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态度比政策来得更加可贵。”这位企业家说。

(张守帅新闻报道创新工作室出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