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② | 以产业高质量融合服务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

2023-07-07 18:34: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云君

杨志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提出了“融合”的建设要求,其中包括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三个重点方向。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到2027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程度明显提高。

融合发展是提升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是新发展理念在四川的系统性策略呈现。融合发展目的在于,在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建立起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工业与服务业、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之间的内在统筹联系机制、要素聚集流动渠道和效应协同放大模式,形成和释放产业网络的全方位带动效应和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数实融合、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个重点,共同绘就了在更高起点上充分发挥四川独特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图谱。

数实融合,就是要“扬长”

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要求。四川促进数实融合,就是要“扬长”,抓住当前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和比较优势,以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与完备的产业体系深度融合,进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动能。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标志的数字技术正日益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要素配置、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规模快速扩大,2022年8月底“物”连接数已超越“人”连接数,多网协同的物联网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我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总量突破2万亿元,已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脚踏实地、因企因地制宜推动数字化,利用新数字技术对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叠加、倍增作用,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省数字经济。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重点在动力培育,产业数字化是主要融合领域,数据价值化是基础机制保障。只有更高水平的数字经济,才能推动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关键在于围绕数字经济动能培育,充分发挥四川发展数字经济的成本优势和战略优势,加快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智算中心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是融合发展的重点,就是要以数字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为切入,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动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深度应用,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元应用场景,在数据挖掘、整合、利用中创造更具可行性、竞争力的数字化转型新机遇,推进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数据价值化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也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生产力重塑的直接价值体现。推进数字价值化,既要推进数据采集、标准、保护的技术基础培育,更要重视确权定价、市场交易、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设计。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在建设进程中统筹好传统产业和数字产业的相互关系。以系统的传统产业资产存量支撑新经济增量的加快形成,以新经济增量带动传统产业资产存量的变革性重构,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经济和传统产业互动互促的区域经济良性循环,是技术变革引领的经济发展进程要着力实现的基础机制。回顾历史,四川现代化建设就是工业化在四川落地、展开、成熟、转型的实践过程。四川之所以是全国经济大省,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门类齐全,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四川之所以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其根本也在于独特区位条件与厚实产业基础相匹配所形成的战略位势。完备的产业体系既是长期以来四川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四川服务国家战略的独特优势所在。站在产业资产总量、布局、结构、功能以及安全性的高度来认识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相互关系,要认识到,四川所拥有的完备产业体系,既是我们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也是我们需要通过产业数字化来提质增效的关键物质基础。数字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否定。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四川发展,既要重视和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更要重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前者重动力,后者重场景,只有数字优势和传统产业转型有机结合、深度推进,才能催生更具经济社会扩散效应的新业态,也才能在全国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发展新优势。

“两业融合”,就是要“补短”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在经济、社会和技术的整体性变革中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促进产业高质量融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以更高水平的集群融合、要素融合、市场融合、区域融合、政策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融合。

促进产业高质量融合的问题指向在于“两业融合”水平不高。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即“两业融合”水平不高是我省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其主要矛盾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2022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6%。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在凸显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脱节”、产业间内在联系缺乏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全省制造业还有潜在巨大发展空间的可能性。提高“两业融合”水平,就是要高度关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瞄准国际标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实施“金融+制造”工程,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体系整体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促进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针对当前技术革命特征和趋势,对高质量发展趋势和要点的精准判断。从全局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却已出现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过快下降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从创新看,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是塑造新竞争优势的重点领域,但必须强调,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从四川看,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无论是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发展需要,还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建设要求,都促使我们要着力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等问题,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拼经济搞建设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把先进制造业放在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核心位置上。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要看四川的制造业能不能全面体现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要求,关键要看先进制造业能不能在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成为高质量融合的引领性领域,关键要看先进制造业能不能在高质量融合进程中成为四川服务国家全局的决定性力量。

促进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关键在于培育融合发展主体和平台。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实现形式决定着不同的融合方向,产生不同的融合效应。例如,以服务性企业为主体推动的产业融合,服务性企业的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融合的重点、业务整合流程;以园区作为平台推动的产业融合,不同领域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就会成为融合的关注要点,等等。当前,我省产业高质量融合的落脚点在于先进制造业。其核心指向是要“补短”,即针对“两业融合”水平不高的突出短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引领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显著降低先进制造业运行成本,推动资源要素向融合发展集聚、政策措施向融合发展倾斜、工作力量向融合发展加强,营造有利于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因此,在融合发展主体和平台方面,要深入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加快培育以先进制造业企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等为主的融合发展主体,建强以产业园区等为重点的融合发展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业务关联,促进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全面转型。

三产融合,就是要“拓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北川县石椅村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发展好,要把旅游发展好。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拓空间”,通过融合发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

以农村三产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从要素到市场、从基础到主体、从生产到经营到产业的全方位改造与提升。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就是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其目的在于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的重要路径。农业龙头企业往往是融合发展的关键主体。做实农业龙头企业统筹融合发展能力是全产业链升级的重中之重。围绕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的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在村层面聚焦生产组织、着力提升村集体生产能力,在镇层面聚焦生产经营,着力提升农业市场化经营能力,在市(县)层面聚焦产业结构、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集聚集群整合水平。形象地说,三个体系是“横”,是农业三产融合的体系基础,三个层面是“纵”,是农业三产融合的能力基础,两个方面结合,就构成以农业三产融合推动全链条升级的行动方案。

农村三产融合要坚持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供应链重在保护生产安全,加工链重在提升农产品品质,价值链重在以品牌整体提升农产品价值,提出了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同构”是推进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依托优势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既要发展智慧农业、生态低碳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做实农村土特产的供应优势;又要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创建农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研究院,依托新型工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做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更要注重农业品牌培育和市场渠道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农村三产融合要聚焦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模式革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过程提升农业潜在价值。在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大前提下,通过更具共同富裕导向的生产组织、产业布局和经营模式构建,建立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三产融合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广大农民有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种粮,才能有更大的生产空间、产业纵深和经营渠道去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生产布局、培育“天府粮仓”公用品牌,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以四川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

 

他山石

 

重庆:从三方面着力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杨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重庆是我国制造重镇,制造业发展门类齐全、底蕴深厚、基础良好,加快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重庆服务业发展较快,2012-2022年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1%,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主要有三个方面经验举措:

加强“两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涉及研发、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必须依托顶层设计完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系统的完善对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有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从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走向“两业”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规律使然,但如果仅仅靠产业的自发生成,这个融合的过程是曲折的,因此融合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作用就凸显了出来。从重庆的探索来看,早在2020年,重庆市出台《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层面引导和鼓励“两业融合”发展。今年6月,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实施重庆制造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再次强调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注重加强产业谋划引导,以成渝地区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大工业设计等产业培育力度,引导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工业软件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两业融合”发展。

聚焦重点业态引领“两业融合”。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背景下,通过创新合作、产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等途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耦合共生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路径。近年来,重庆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推动“两业融合”的跨界业态发展壮大。聚焦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发展供应链管理专业化服务,支持制造企业和第三方企业整合供应链物流资源,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制造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搭建产品远程监测与诊断平台,引导制造企业向“产品+服务”制造商转变。聚焦发展科技研发与设计创新业态,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服务聚集区,与四川一起推动成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实施“设计+”工程,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聚焦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高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水平,加快推进数值计算软件、工业控制基础软件平台、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监测监控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促进软件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高新区软件园等产业园区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中国软件名城。聚焦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业发展,推动机电产品、商用车、摩托车等跨国跨区域生产物流发展,提供制造业全产业链物流服务,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再造,实施《重庆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支柱产业,持续扩大对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的信贷供给。

积极搭建“两业融合”发展平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起决定性作用,而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两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动作为非常重要。“两业融合”发展最大的难点在于一些行业、企业已经形成了“服务内置化”的封闭发展路径,路径依赖和分工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开放合作。近年来,重庆重点建设三类平台:建设一批新型研发平台和协同设计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APP质量检测评估公共服务平台、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提升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高端装备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等能力。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与重点装备、共性平台与安全等领域应用示范,打造云、平台、应用评测体系和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协同生态。努力发挥平台赋能作用,围绕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引进腾讯云启基地、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大数据智能化赋能平台,在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开发测试、协同创新等方面,助力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注重数字化赋能,推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全覆盖,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咨询诊断评估,引导企业针对性开展智能化改造,大幅提升智能制造单元占比。截至2022年底,重庆已累计实施了557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认定127家智能工厂、734个数字化车间。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