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70年·中省主流媒体阿坝行”③|新老桃坪羌寨的守望与对话

2023-07-12 19:31: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周志敏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站在山顶,眼前的桃坪羌寨尽收眼底。

这是杂谷脑河谷边的一片冲积扇平坝,左侧开阔地,是排列微弧形的115幢羌式建筑新的桃坪羌寨;右侧紧凑处,是有千年历史、有“东方古堡”之称的旧的桃坪羌寨。

新老羌寨的外观都是石头颜色,相隔不过百余米,中间还有房屋过渡,如果不是导游讲解,真的难以想象,它们之间隔着2000多年历史的年轮。

它们,共同组成了阿坝州理县4A级景区——桃坪羌寨。7月11日,“壮丽辉煌七十年 感恩奋进新阿坝”中省主流媒体阿坝行采访小分队来到桃坪羌寨,感受新老桃坪羌寨的守望,在实地行走中,与一座古堡的前世今生对话。

双寨生活情不改

一身羌装,讲解员王利在桃坪羌寨晒坝广场迎来了记者们。第一个羌寨之谜随即解开——王利指着高大的石墙上许多凹陷、大小不同的坑说:“大家知道这些小坑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挂蜂箱?”“被炮弹炸的吗?”答案众说纷纭。

“大家看这三面墙上的坑,大约高度都相当,是可以放屋梁上去盖新房的,是共享墙壁。”王利揭晓谜底。原来,千年前的蜀地先民就已经有了共享思维。

参观活动现场,讲解员正在“揭秘”羌寨。

桃坪镇副镇长陈恒说,桃坪羌寨“在水陆空三个维度都是联通的”,即98户人家的地下水网、房屋、屋顶都是相互接通的,可以轻松地体验到共享式生活,“是一种活态的历史文物”,桃坪羌寨也因此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61岁的王维波是在桃坪羌寨长大的。说起羌寨生活,她记忆最深的是邻里之间的纯朴感情:“小时候,大人怕我们出去惹祸,就把我们关在家里,邻居会让我们顺着梯子爬上屋顶,接到他们家里去吃饭去玩。”

王维波

如今,王维波是新桃坪羌寨民宿“水云间”的经营者,眼下民宿正在迎来旺季。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中央安排,湖南省对口援建理县。为了保护千年古堡,在羌寨的另一侧修建了新羌寨,凡是在老桃坪羌寨有房子的村民,在政策鼓励下,都可以选购。2018年5月,共投入300多万元的水云间投入运营,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生意重新步入正轨。

“我基本上都在新寨子生活,父母每天下午会从老寨子走过来,在这吃了晚饭后再回老寨。他们喜欢清净,也住惯了老寨子。”王维波说。

选择双寨生活的,多是老一辈羌寨人。新寨“魁星饭店”老板的父母也每天返回老寨居住。“在老寨里居住的村民有80%仍然住在这儿,祖祖辈辈都在这儿生活,他们也生活了几十年,感情很深。”王利说,老寨因为是“石头+木头”结构,需要有人居住有烟火气,否则木头会容易朽烂。

在老寨规模最大的杨家大院,一户72道门,可见房屋之多之紧凑。在杨家大院的一间火塘里,记者们看到一根立柱穿起了6层房屋,火塘周边的横梁、立柱都是黑色的。“这些是被常年累月的烟熏黑的,也成了木头的保护层,防水汽和虫蛀。”王利说。

两代人生路不同

王维波的父亲王嘉俊是理县名人,今年82岁的他用20年时间办起了“一个人的博物馆”,收集、展示羌文化,积累藏品1200多件,获得了从“最美理县人”到国家级的各种荣誉,被认为是传播羌寨文化最有贡献的羌族人。

走进桃坪村82号,这里是王嘉俊的“桃坪羌寨民俗博物馆”。在这里,记者们采访了近两个小时,密集提问。虽已82岁高龄,但他头脑清醒、口齿清晰,而且还会操作电脑,采访过程十分顺畅。

作为羌寨第一位高中生,王嘉俊“受使命感催动”,自发投入100多万元积蓄,从周边地区收集各类羌文化实物,从春秋战国时的铜戈,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驰援桃坪的合肥特警的签名队旗,藏品门类众多,“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在羌文化传承者的身份之外,王嘉俊还在经营三亩多耕地。20多年间,他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收文物,在农民和文化人的身份间不停地转换,也还曾担任过援建顾问和桃坪羌寨旅游公司顾问。“新桃坪羌寨建设,我参与了全过程,除了没有地下水网和迷宫,老羌寨的建筑风格都吸收进了新羌寨,是有羌文化特色的建筑群。”王嘉俊觉得,做了些文化传承的事,此生无憾。

王维波的人生经历与父亲迥然不同。外出求学、外地工作,退休后回到家乡创业当了老板,像她一样离开羌寨出外发展的新一代不少。桃坪羌寨第一批导游之一的龙小琼,家里“小琼羌家”也是必参观点,作为羌王后代,龙小琼身上的故事更多。20多年前,在政府号召下,她带动全家及全寨搞旅游,后来办起了自己的旅游公司,还去了外地发展。

而与王维波一样经营民宿的村民李艳,也在经历着新的人生路——上午去管理种着水果的承包林地,下午在民宿接待游客,开门做生意。第一家开起餐厅“尔玛人家”的村民陈硕,往返于理县与成都之间,一边拓展生意,一边照顾生病的父母。“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变了,但羌寨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感情没变。”王维波很感慨。

“家里的第三代因为从小没有生活在羌寨,对那段历史和生活都比较陌生,我们也经常在想,怎么让更年轻的下一代更了解羌寨。”王维波说,她在父亲等老一辈人身上看到、感受到的热爱,才是老羌寨最动人、最有魅力的底色。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