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风与云,这家企业上半年营收超去年全年丨数读半年报 看四川发展新动能⑨

2023-07-20 23:45: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7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天府国际新兴科技园的成都远望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远望”)。走进楼顶的雷达观测实验区,仿佛走进了一个露天的“实验室”:毫米波测云仪、激光测风雷达……一排气象探测设备在这里“摇头晃脑”,实时感知探测范围内的“风起云涌”。

“在我们这里,风有形状、云有话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解读它们的‘语言’。”成都远望执行总经理谢承华说。

成都远望是一家以气象探测装备及应用服务系统研发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刚刚入围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在公示。”说到这个荣誉,谢承华面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让他更有底气的,是今年上半年的营收情况——半年收入已超去年全年。

三倍行业标准,他们能更快更准发现“毛毛雨”

雷达(Radar)是“无线电探测与测距”,它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或散射现象,对目标进行检测、定位、跟踪、成像与识别的工具。

成都远望的核心产品,是气象雷达,追踪的对象就是风、云、雨、雾。

雷达的精准度与其发射功率密切相关。“这样说吧,对100公里处天气情况进行探测,400瓦要小到中雨才能看到,而1200瓦在毛毛雨时就能发现。”成都远望系统研发部部长舒伟说,更早地发现天气情况,在灾害预警等工作中将起到更大作用。

他介绍,气象雷达功率的相关行业标准为400瓦,而成都远望产品能达到1200瓦,是行业标准的3倍。

雷达的探测,不仅要更准,还要更快。

舒伟正在研发的新产品“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与传统机械雷达相比,能将一次体扫的时间,从6分钟缩短到30秒。

“不要小看这几分钟,冰雹、龙卷风等快速成灾天气,整个过程可能就几分钟。这个时间的缩短,是安全保障的延长。”谢承华说。

“高水准”雷达,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都远望于2020年6月23日成立,此后销售额以每年100%速度增长。

死磕技术,抢抓未来发展机遇

“所有核心技术都是我们自己的。”谢承华介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40%,去年投入研发经费2000余万元,占整体营收的比重达16%。

在自主创新解决技术问题这一点上,他们的态度是“死磕”。研发实验室里,舒伟在电脑屏幕前,对最新产品的发射功率进行最后验证调整。

“要增大到这个功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是高功率下的温度控制这一点,就耗费了研发团队4个月的时间。

“芯片正常工作需要将运行温度维持在150摄氏度以下,而我们刚开始试验时,温度超过200摄氏度。”屏幕上的监测数据,已稳定在150摄氏度以下。为达到这个效果,研发团队更换了10余种导热材料,设计了几十种摆放通风方案……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变多,行业关注度变高,市场需求也就变高。”谢承华说。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到2025年,我国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

“市场环境这么好,我们一点也不能松懈。自主研发永远是我们的重点,希望能抓住机遇,筑牢自己的技术‘护城河’。”谢承华说。

【数据解读】

“解放”研发能力,向产业中高端发力是关键

省统计局在2023年上半年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6.8%,医药制造业增长7.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7.4%。

“雷达设备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代表。”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分析,这些数据的向好发展,表明我省相关领域企业正快速成长。

王楠认为,成长过程中,利用自主的核心技术向产业高端发力是关键。“技术升级带来产品升级,产品升级带来产业升级。成都远望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不过,另一组数据,也看到相关领域所面临的困境。受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增长1.1%。

“两个统计数据有交叉也有不同,我个人认为,这组数据的低增长,与各类因素影响下,计算机等产品的进出口数据相关。”她表示,这类产品中,我省以代工为主的处于链条底部的企业较多,他们的附加值偏弱,且在一些因素的制约下容易产生波动。

“所以,对高技术产业来讲,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力是关键。”她建议。

其中一个途径,是要进一步解放科研单位的研发能力。“四川高校资源丰富,把他们的能力释放出来是一个关键。”

其实,成都远望的研发团队,也最早出自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科技厅去年印发的《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重点提到,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办法》提出,科研项目执行中,在不降低考核指标的前提下,科研人员可自主调整研究方案、技术路线、项目骨干、一般参与人员等事项,切实保障科研人员作为创新主体的主导地位。

企业自身的创新也是重点。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更值得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扶持。”王楠表示,四川一些领域的部分领军企业成长了起来,但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制约就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

“如何让中小企业也能通过技术创新找到自己在产业链中的立足点,让产业发展底部支撑更充足,是相关部门今后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她说。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