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揭幕 在这里触摸古代四川的五彩斑斓

2023-07-23 10:42: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黄公望、王蒙合绘的《山水图》轴局部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近百年三星堆发现的巨大石璧、国内罕见的唐代单体菩萨立像、元四大家黄公望与王蒙合作的唯一传世之作《山水图》轴、全套的晚清民国婚嫁用品……7月23日,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在闭馆近4年后,迎来了新馆落成。

这座创建于1914年的博物馆,催生了四川最早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术研究,也在上百年来收藏了近百万件动植物标本以及8万多件文物藏品。焕新开放的博物馆新馆,打造出人文与自然、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博物馆殿堂。在这里,既可以欣赏到众多精美文物,更能从博大的收藏中触摸消逝的历史片段,捡拾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探寻多民族聚居的四川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态。

重磅文物勾勒精彩历史断面

“四川大学博物馆发轫于1914年。”长江学者、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介绍,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誉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在历代专家学者有目的的科学考察和系统收藏上百年后,更形成32个门类的文物收藏和动植物标本收藏体系。此次新馆开放,基本陈列展专门分设了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民族篇三个部分,并且专门开设了自然专题展和艺术专题展,共同呈现“西南天地、云汇大川”的主题。

一件件精美文物,呈现了鲜为人知的历史断面。

刻有“燕三泰”三字的三星堆石璧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第一个展厅内,三星堆发现的第一套祭祀石质礼器——5件石璧依次陈列于玻璃展柜中。90多年前,正是这套石璧的出现,揭开了三星堆“一醒惊天下”的序幕。

这是一套从大到小排列整齐、打磨成圆环状的石头。霍巍介绍,上世纪20年代末,广汉农民燕道诚一家在清理水沟时,偶然发现了一坑玉石,其中便包括了这套石璧。燕家人不敢声张,悄悄把东西全部搬回家,但燕家淘沟挖到宝的消息还是渐渐传开。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牵头在三星堆月亮湾遗址考古,成为三星堆遗址的首次科学发掘。当年被燕家搬回家的玉石器,应该已经当成宝贝进行了分割。此次展出的石璧中,可以看到其中一件刻有“燕三泰”三字,据称是燕道诚小儿子之名。这些石璧的用途,霍巍表示当属礼天之物,是三星堆青铜器、玉器之外重要的祭祀用品之一。

从古蜀进入汉代,展厅内陈列了大量画像砖、画像石,勾勒出鲜活生动的汉代市井生活。砖石上的图案,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鲁秋胡戏妻石函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鲁秋胡戏妻石函局部图案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出土于新津东汉崖墓的东汉鲁秋胡戏妻画像石函,刻下了秋胡戏妻的故事。在霍巍看来,这个图案还不仅在于四川的汉代工匠刻出了优雅生动的采桑女形象,更在于这是西汉《列女传》中的故事,“巴蜀石棺刻下《列女传》的故事,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原的伦理道德已经传入巴蜀,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唐代断臂菩萨像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展厅内,邛崃龙兴寺出土的石刻造像同样精美异常。其中一件断臂菩萨像堪称唐代佛教艺术雕刻精品,菩萨璎珞满身,身姿飘逸,造型优美灵动。这尊造像出土于1947年。那年夏天,洪水冲垮了邛崃西河张公堤,露出了数十件大大小小的佛教石刻,这便是龙兴寺石刻。佛、菩萨、天王等造像,折射出盛唐时期西南古刹的繁华胜景;而残断的造像背后,却又极可能是历史上多次毁佛运动或南诏烽火劫掠的结果。

黄公望、王蒙合绘的《山水图》轴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当属陈列于艺术专题展上的黄公望、王蒙合绘的《山水图》轴。黄公望、王蒙均位列元四大家,王蒙是赵孟頫外孙,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更是传世珍品。这件《山水图》轴,是王蒙和黄公望合作的唯一传世之作。根据画上题款,可知王蒙在学黄公望绘画时,恰逢黄公望探访,黄公望遂指点一二,共成此图。500多年以后,张大千收藏了这件画作,无奈此后离开成都时无法带走,四川大学博物馆遂将珍宝收入囊中。

展示千姿百态市井生活

相比一般的综合类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在收藏历史文物之外,民俗藏品也异常丰富,展示出川西平原千姿百态的市井生活。

步入民俗厅,川西风情扑面而来。墙上是灵巧精美的各式窗棂,天花板也被设计成天井状,有竹林透过黛瓦随风摇曳……

“收集川西窗棂,是四川大学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来自美国的物理学教授戴谦和业余的爱好。”霍巍说,戴谦和收集的窗棂包括了27种类型、2000多种纹样。相比江南文雅清灵的风格,四川窗棂繁缛、富丽更富于变化,“在他看来,这是中国人的创造性、信仰、哲学态度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在窗棂之外,戴谦和还收集着普通的市井生活资料,留下了珍贵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资料。

民俗展厅内,一件金丝楠木嵌云石双面绘祝寿图八联屏被布置于显眼位置。这件屏风就征集自文庙前街杨遇春“宫保府”的杨氏后人,1949年由戴谦和赠送给博物馆。杨遇春,四川崇州人,清代三朝名将,曾官至陕甘总督,告老辞官后住在成都。这件屏风通高仅97厘米,可能是厅堂内座位后竖立的小屏,却繁复精美。中心图像为通景,双面分别绘制了戏曲故事《郭子仪拜寿》和《八仙上寿》。上下两端还铺排了古代诗词、人物和博古花卉。霍巍介绍,川西民居尤其大户人家的堂屋、花厅等重要场所往往会进行专门的布置。这件小屏风,让人得以一窥当年豪门里的家居样式。

民国花轿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清末民初的婚庆礼仪又是怎样?来自成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鸿发号轿行的一整套婚嫁行头,则再现了当年婚嫁的喜庆场景。霍巍介绍,鸿发号轿行位于成都草市街,这里出租成都人娶亲需要的一切物品:开路的仪仗、迎新的花轿、吹打的鼓乐甚至新人的凤冠霞帔等一应俱全,类似于今天的婚庆公司。如今,这些行头不仅被博物馆收藏,甚至当年的礼单也留存至今。

这组婚庆用品中最重要的花轿,采用了木刻、彩扎、玻璃画、朱漆贴金、银绘等多种民间工艺,装饰华丽繁复。细看之下,彩扎人物多绘成川剧脸谱,生动无比。

值得一提的是,民俗厅还收藏了大量皮影。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灯影班“春乐图”火了十几年。到了上世纪30年代,百业萧条,灯影班也最终停演。当时的博物馆收购了“春乐图”全套影箱、数百件唱本以及皮影制作工具。那些栩栩如生、演绎过无数悲欢离合的影偶,从此成为陈列柜里的艺术品。

浓郁民族风情背后的和合共生

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是典型的多民族交汇地区,这里的民族风情同样吸引着学者关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学者开始在横断山区、川西高原踏访少数民族的生活印迹,催生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华西学派”。四川大学博物馆民族展厅展出了当年学者们收集的大量标本以及笔记、相片、手稿等。浓郁的民族风情背后,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和合共生。

胡人抱角杯

霍巍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华西协合大学任职的美国考古和人类学家葛维汉先后几次从成都步行出发,往汶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收集藏羌资料。此后,陶然士、叶长青、杨青云等学者也先后为博物馆收集了大量民族文物。

博物馆展出的一件蛤蟆壶,器型庞大、雕刻精美。在嘉绒地区,蛤蟆是可以招财的吉祥物,因此频见于铜壶或陶壶日常陈设;清代格萨尔王和三十大将唐卡,以格萨尔为中心,将追随他的三十位将领全部绘出,在传世格萨尔题材的唐卡中极为少见。

云朵上的羌寨,同样是华西协合大学的学者们好奇的神秘世界。他们收集了羌族最权威的文化人“释比”做法事时使用的铁师刀,刀上的图案据称有镇压邪魔的作用;他们甚至也珍藏了释比历代传承下来的图画经卷“刷勒日”。霍巍介绍,这类图卷目前少量存于羌族释比手中,国内外公私收藏都非常有限,因此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刷勒日”十分珍贵。

民族展厅最重要的展品,当属一套可能为元代流传下来的彝族铠甲。铠甲整高183厘米,包括了头盔、铠甲、盾牌等全套设备。这种皮甲由野牛皮经暴晒、髹漆、桐油浸泡等技术处理,再裁成大小不同的革片,最后以皮绳连缀。工匠们还在铠甲上绘制了羊角纹、鱼骨纹、几何纹和阴阳太极纹等纹样,寄托美好的祝福。这种铠甲虽为皮质却异常坚韧,所以铠甲的头盔明明可以看到累累刀痕,却依然整体完好。

在四川大学博物馆的自然专题展和艺术专题展,还分别以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和艺术品,展示了生命的本质和中国古代造物之精巧。据介绍,博物馆揭幕之后,将于7月27日至8月10日期间试运行,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未来,以四川大学博物馆为核心的综合博物馆群,将成为成都又一个文化新地标。

附:四川大学博物馆试运行阶段为2023年7月27日—8月10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参观请提前通过四川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官网预约参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