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为我们把握好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提供了“金钥匙”。坚持守正创新是“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发展的具体展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其包含的哲理、学理、道理,才能知其言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坚持守正创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坚持守正创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守正”具有充分的唯物史观依据,即历史的主体——现实的个人在坚守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基础上,展开具有创造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正”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守正”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创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具有批判和革命精神,即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坚持守正创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进行良性互动的哲学智慧。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创新就是要在认识事物本质,把握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主动求变,创造新的事物,促进新的发展的动态过程。守正与创新相互渗透、相互贯穿,“守正”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守住了正确的历史发展方向、人民的立场、先进的政治本色,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偏离了正确的路线、立场的创新必然会失败。“创新”是守正的最终目的,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守正才能获得动力,才具有价值意义。“守正”与“创新”是“‘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推动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发展,使之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守正创新形成的文化土壤
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学理上进行研究,坚持守正创新形成的文化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础。坚持守正创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推陈出新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先贤充满勇于求新、重视创新的宝贵思想,这也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大历史观,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守正创新极其重要且珍贵的思想资源。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方向,为新时代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提供了重要的遵循。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运用唯物辩证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仅体现在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与归纳,还体现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宇宙观是“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秉持着守正创新的理念,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立足社会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世界发展现实状况为基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目标,不断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创造出与时俱进、适应当下时代背景的新理论。
坚持守正创新是在“两个大变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理论成果。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并加速演进,同时国内在深入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深层次的矛盾,机遇和挑战并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准确指明了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担当历史责任,勇于作为,坚定不移地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绽放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坚持守正创新具有三重逻辑
坚持守正创新具有三重逻辑,就是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创全面从严治党之“新”;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之“新”。
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实现创新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史清晰地展现出,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革命建设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作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正确研判,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为党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创全面从严治党之“新”。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本质、本色、本味不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自我革命,永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刀刃向内审视自我,开展“四风”问题整治工作,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开展主题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外部环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经受来自政治、经济、意识等多方面的风险挑战的考验时,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定理想信念,使党的建设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之“新”。即坚定地在中华大地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根据新时代发展的变化,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不畏艰难险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穷二白”的中国发展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正式提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的背景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必须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以更加昂扬、必胜的心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总之,坚持守正创新既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脉相承,又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总结,展现出强大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坚持守正创新的道理、学理、哲理,将学习成果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全领域,锚定四川发展的既定目标,接续奋斗,开拓进取,在守正创新中探索新思路,实现新突破、谱写新篇章。
(执笔:何毅,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