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07-26 08:09: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记者 李欣忆

盛夏时节,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稻穗丰盈。一年多来,一批又一批决策者、研究者、党员干部前来实地调研,叩问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密码。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永丰村视察,强调要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的亲临指导、深情嘱托,不断启示和激励着一批批来访者。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1500亩高标准农田旁,列车从高架桥上呼啸而过。李向雨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到四川视察指导,还对做好四川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脱贫攻坚战主战场凉山到郫都战旗村,从汶川地震灾区到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从三苏祠到长江头,从乡村振兴一线到科技创新前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足迹,四川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伟大的思想理论指导治蜀兴川实践,必将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按照省委要求,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密切结合,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的高度自觉,转化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确保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以学促干,坚定不移抓发展

追平全国!7月19日,四川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出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901.01亿元,同比增长5.5%。从一季度经济增长低于全国,到二季度奋起直追,上半年成功追平全国速度,四川经济运行走出一条不寻常的回暖线。

成绩来之于“干”,来之于“拼”。在开展主题教育中,四川坚持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贯穿全过程,聚焦“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五项目标任务,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走过艰难的2022年,被媒体评价为“最难经济大省”的四川,经受住严峻考验。进入2023年,就在全省上下期待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增长轨道时,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却令人揪心:一季度,全省经济同比增长3.8%,落后全国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指标均落后全国……

关键时刻,省委态度坚决: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中,四川理应“勇挑大梁”“走在前列”。一个承载着9100万人期盼的经济大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因时因势施策,以超常决心、超常举措、超常力度推动经济稳定恢复。

“超常”体现在密集调度,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及时完善政策体系。

春节刚过,省政府即印发《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出台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回暖升级、稳定外贸外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帮助市场主体降本增效、稳就业稳物价、优化营商环境10大方面36条政策措施,如一场“及时雨”,精准浇灌恢复发展中的四川经济。

聚焦民营经营主体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升行动方案》,以及《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两个配套政策;着力做大优势产业,提出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并出台配套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组合拳”,给有关市场带来“解渴”惊喜。

为把“好政策”变成“真红利”,省领导分别联系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纾难解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的一支支专项督查组深入市(州),督促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稳产业、稳经营主体的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放水养鱼则水多鱼多。在去年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释放政策红利1000多亿元、惠及上百万户经营主体基础上,今年又连续两批延续优化创新实施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各类经营主体负担。

效果显而易见。今年初以来,成达万高铁、成宜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条”持续拉快;夏粮生产呈现单产、总产量、播种面积“三增”态势;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签约投资合作项目492个,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领域……

成达万高铁工程现场。成达万高铁公司供图

“超常”体现在以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提升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系统观念,把克服眼前困难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结合起来,化危为机打开新局面。

从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建设行动,到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提出十大重点任务……四川走出的每一步,无不指向高起点补短板、高标准上台阶。特别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省委先后两次召开全会,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谋篇布局。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四化同步”重在解决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的问题,“城乡融合”重在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五区共兴”重在全域协同联动、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共同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鲜明亮出主题——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启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锁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四川经济发展“发动机”又一次被注入澎湃动能。

“超常”体现在实干担当,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日渐临近。这几天,无论是在大运村,还是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无数工作人员、志愿者及普通市民,加入到服务大运会的行列。从成都出发,这样的奋进场景随处可见。

成都大运村。何海洋 华小峰 摄

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前进道路上既有新机遇新希望,也会遇到新困难新挑战,特别是将面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保障和改善民生、防汛抗旱减灾等艰巨繁重的任务。广大干部表示,主题教育既是对干部综合素质的一次提升充电,又是对干部的一次作风洗礼和“精神补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9100万四川人,正拧成一股绳,昂首奋进新征程。

问题导向,知行合一建新功

近日,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一项主题教育专项调研正在进行。经济和信息化厅前期对桑蚕产业开展专项调研发现,我省养蚕业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机械化不足。调研组打探到,川机集团研发了一款花椒采摘机器人。智能花椒采摘机器人技术能否移植到桑叶采摘领域?这场主题教育的调研现场,搬到了花椒采摘机器人的研发一线。

这是四川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一个场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四川省委旗帜鲜明,要坚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悟”、知行合一“用”。

大兴调查研究,旨在找准症结、破解难题求实效。省领导亲自牵头调研课题,到一线去,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找出来,把办法带下去——

工业“未强先降”,“四川制造”的老底子如何焕发新活力?

6月8日至11日,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召开。随着宁德时代等链主企业入驻,宜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书写了从“一黑一白”(煤炭、白酒)到“一蓝一绿”(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的变迁史,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现场。吴聃 摄

宜宾的案例并非个案。针对工业化率“未强先降”、龙头领军企业偏少、产业集群发育不足等问题,四川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今年二季度,全省工业回升势头强劲。工业领域41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实现增加值正增长,一些传统行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说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四川农业“大而不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如何持续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

“一平二坡七分山”,先天不足的“巴掌田”“鸡爪田”,严重制约四川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守牢“天府粮仓”,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撂荒地、推进丘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四川努力让地块“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上半年,全省以夏粮的大丰收打赢一年中粮食生产的首场战役。天府良田、天府良种、天府良机、天府良农……正成为四川农业新名片。

服务业“受创较深”,“消费马车”如何继续扬鞭奋蹄?

今年以来,商务厅等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激活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各地也为扩大消费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上半年,四川居民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加快恢复,加之“五一”和端午假期带动,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较快增长。

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西昌邛海星月湖公园,游客驻足打卡。何勤华 摄

“有深度、可转化、能应用”,7月7日,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会议暨省委常委班子调研成果交流会上,要求对重点意见建议一项一项研究,对那些比较成熟、形成共识的抓紧转化为具体工作部署,对调研中发现的个性问题责成相关部门的地方研究解决,将调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省委发展战略落地落实的具体政策举措。省委指出,要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服务全局,重塑发展新优势

7月1日8时48分,载着1100余名旅客的G2963次列车从成都东站出发,目的地:香港西九龙站。

这是成都首次开行往返香港的直达高铁,也是四川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的生动注脚。

蓉港高铁驶出成都东客站。何海洋 摄

处一隅而观全局。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在于统一服务全局与自身发展,在更高战略维度塑造发展新优势。

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重塑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四川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型举国体制,致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聚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从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设立,到天府实验室“成团出道”,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达两位数,再到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批,为国铸剑的战略科技力量“集团军”在川成势成群,原始创新的不竭动力正加速在巴蜀大地汇聚。科技厅统计,2022年全省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总量达195个。

在助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重塑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再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标定了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也为四川走在前列、多作贡献创造了重大机遇。内陆腹地变身开放高地,经济总量跨过5万亿元大关、拥有41条进出大通道的四川,必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国大棋局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中重塑发展新优势。

从“长江起点”出发,沿金沙江溯流而上,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和乌东德4座巨型水电站梯级分布,总装机量相当于新建两个三峡电站。去年底,位于海拔3000米的雅砻江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这是全球最大的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这个被誉为“超级充电宝”的项目,可让一滴水连续发电19遍。到2025年,四川将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38亿千瓦以上。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韦维 摄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四川,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全面提升经济“含绿量”,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牢记“国之大者”,干好“省之要事”,巴蜀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明天定将更加美好。

阅读更多:

扛起“上游”担当 厚植“绿色”基底 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美丽四川新篇章

能“开口说话”的竞赛场馆、“金牌陪练”乒乓球机器人——四川制造,向“新”而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