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怀 王国平 王青山 燕巧 田珊 张敏 摄影 李向雨
“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的“长廊”,就是古蜀道上的翠云廊。这是目前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
盛夏时节,青山叠翠,蝉鸣阵阵。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视察。
三百长程十万树。古人于蜀道植柏,可追溯至秦朝,意在植树表道、以树计里、保护道路、荫蔽路人。千百年来,翠云廊无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追求,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态智慧。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在翠云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棵棵古柏,见证着大国领袖的深远考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7月24日,游客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观光。
蜀道古柏保护下来很不容易
7月25日下午,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景区北门。
“总书记平易近人。”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清楚地记得,总书记下车时说,以前去过剑门关,但还没到过翠云廊,终于有机会来看看。“这样的家常话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与杨祖斌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作为总书记一行的讲解员、广元石窟研究所开发利用与宣传教育科科长罗琳。“没见到总书记前,很紧张,但看到总书记微笑着下车,跟我们打招呼,感觉很温暖。”
沿着翠云廊青石板路,习近平总书记迈步古蜀道。
“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沿着历史的印迹,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广元市蜀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蔡东洲边走边向总书记介绍,“翠云廊”因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这首诗而得名。
翠云廊内古柏雄健,耸入天际。习近平总书记迈步古蜀道,迎面而来的是一株“宋柏”。
“据林业专家鉴定,这棵柏树有950年了,推算起来大约种于北宋仁宗时期。”蔡东洲向总书记介绍,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有诏令:“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
总书记一边听介绍,一边仔细打量这棵“宋柏”。古道与古柏相伴而生,历史上在官道两侧植树,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共有6次,其中4次发生在宋代。
“总书记给我们讲了宋人王安石植松的典故。”蔡东洲注意到,总书记对于宋代在官道两旁植树很清楚。宋人曾极有诗云“当时手植留遗爱,只有岩前十八公。”“十八公”即“松”,后人考证这“岩前松树”为王安石所栽种。
翠云廊里,一棵苍翠遒劲、粗豪爽真、颇似张飞形象的古柏,被当地百姓称为“张飞柏”,树龄有1600年。
“当听到我们介绍张飞‘大吼三声断当阳桥’时,总书记笑着说,把声音作为武器还是比较少见的。”杨祖斌说,在这里,他向总书记汇报了古柏的保护措施。
“这些古柏保护下来很不容易,一定要把古树保护好。”杨祖斌说,总书记听完汇报后强调。
古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早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让县林业局对古树进行普查,并统一在古树周围做了栏杆和标牌,号召大家爱惜和保护,让古树成为“文物”。
20多年前,在福州工作时,对于福州的市树榕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大家知榕、爱榕、护榕,并且身体力行。
今年4月10日,总书记来到广东湛江,实地察看当地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
这些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历史的脉络,在新时期又将记录新的征程。
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
当走到“剑阁柏”前时,总书记再次强调古树保护。
相较于其他柏树虬枝盘曲,“剑阁柏”笔直挺拔、直指云霄。在剑门蜀道翠云廊里,“剑阁柏”十分特别,有“三最”:最高,树高27米;最老,树龄达2300年,是仅有的两棵秦汉古柏之一;最奇,它远看似松、近看是柏。
1978年,省林科所鉴定,它是已知154种柏树之外的一个新品种,因在剑阁发现,被命名为“剑阁柏”。由于它具有松树和柏树的双重特征,当地百姓又称其为“松柏长青树”。这株古柏,全世界仅此一株,被誉为“国之珍宝”,是“四川省十大树王”之一。
“这就是古柏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蔡东洲说,总书记对这株古树很感兴趣。
树下摆着一组3个透明盒子,分别装着普通柏树、“剑阁柏”和松树的果实。总书记近距离仔细观察果实差别。从大小上看,“剑阁柏”的果实大于普通柏果,但小于松果;从形状上看,它呈椭圆形,与松果相似,而普通柏树果实呈圆形;从裂纹上看,它与柏果相似。
“总书记在这里也停留了很长时间。”杨祖斌说,“我给总书记汇报,这里的每一株古柏都有专人管理,做到‘一树一人’。听到这里,总书记说了‘林长制’3个字。”
总书记说,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
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唐天勇介绍,剑阁县对全县古柏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做到“一树一档”。
记者注意到,每一株古柏的身份牌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可看到古柏的身份信息、历史典故、保护措施等内容,还标明了责任单位、管护单位及管护负责人的姓名和电话。
记者根据身份牌上的信息,联系了“剑阁柏”管护人王世银。“我两年前成为翠云廊景区专职护林员,共管理古树389株。”61岁的王世银在电话里说,“每一次巡护检查、做记录,至少要花3个小时。”
心怀敬畏才能世代共同守护
“宋柏”“张飞柏”“隆中对柏”“剑阁柏”“帅大柏”,短短200余米的翠云廊古蜀道,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在古柏前驻足、观察、思考。
“总书记心里装着这些见证历史的古树,它们昭示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赓续发展,也折射出总书记的时间观、历史观和生态观。”当介绍剑门蜀道翠云廊古柏平均树龄1050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陕西黄帝陵里有5000多年树龄的“黄帝手植柏”,这让蔡东洲很受触动。
另一个细节也让杨祖斌历历在目。“在谈到古柏能完整保存下来,不仅与历朝历代官府保护有关时,总书记说,这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杨祖斌回忆,“总书记深情地说,即使在苦难的时候,这些古树也没有被砍伐,说明老百姓有敬畏之心。”
这种敬畏,是当地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自古以来,当地老百姓把护树、护路作为一种造福子孙的美德。为更好地保护古柏,村民左飞龙一家2009年搬迁到50米外的一处聚居点,没有一丝抱怨。跟左飞龙家一起搬迁的,还有散居在翠云廊景区附近的10多户80余人。
这种敬畏,源于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
“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人才活几十年?它已经几百年了。”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在一棵800多年的酸枣树下,总书记看了又看,他说:“谈生态,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牢固树立这样的发展观、生态观,这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潮流,更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善于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的蔡东洲向总书记报告:“今天我们对古树的保护进入一个最好的时期,我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保护措施,更增添了现代科技力量。”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会议召开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翠云廊视察。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剑阁的古柏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杨祖斌说。
今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不仅是巴蜀儿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自觉行动,更在深刻改变着中国。
行走
跟着古树守护人一起巡山
“古柏是我们的财富,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景区专职护林员王世银说。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视察,这个区域的古树生态护林员正是王世银。
每天,剑阁县有1037名像王世银一样的生态护林员,来回穿梭在151公里的翠云廊剑阁段,开展日常巡护、森林防灭火、病虫害监测预报等工作,管护该段7803株古树。
作为基层的古树保护者,生态护林员如何保护古柏?近日,记者和他们一起巡护古柏。
“这棵树上有干枝,要把它清除了。”王世银介绍,生态护林员除了清理枯枝树叶、白色垃圾,观察树木生长状况,一年中还会分时段开展重点巡护。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重点是防火,3月到4月重点是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夏季则巡查是否有因天气造成的损害。
“一旦发现古树有异样,我们就要将情况上报,及时处理,确保古柏安全健康。”王世银说。
从2016年起,王世银开始专职管护古柏,最多的时候一人管护500多棵,前两年成为翠云廊景区专职护林员。今年,王世银管护了近3公里、共389棵古柏,每一次巡护检查、做记录,至少要花3个小时。
在王世银的管护区域内,有“剑阁柏”“帅大柏”等知名古柏,每每说起它们,王世银都十分自豪。
“这些古柏就是家乡的代表,要守护好,更要宣传好。”在管护好古柏之余,王世银还会向游客宣传古柏。
就在前两天,王世银接到一名游客的电话,向他了解古柏保护知识、“剑阁柏”“帅大柏”等古柏的故事。对于游客的疑惑,王世银都一一给予解答。
尽管刚入职才2个月,生态护林员赵明已对自己管护的141棵古柏如数家珍。赵明说,虽然自己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但他会尽心尽力做好古柏保护,像前辈护林员一样,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柏、保护古柏。
翠云廊点击
蜀道奇观
翠云廊以今天剑阁县内的剑州古城为中心,呈“人”字形分布,北至昭化古城,南抵南充阆中古城,西达绵阳梓潼大庙山。区域内拥有树龄 100 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剑阁境内现存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树龄1050年,最“年长”的“剑阁柏”和“帅大柏”树龄约2300年,被称为“蜀道奇观”和“森林活化石”。
交通动脉
古蜀道是一条从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翻越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动脉,北边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边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北边主道是褒斜道,南边主道是金牛道。金牛道的核心价值地段便是剑门蜀道,因其跨越剑门天险而得名,全长250余公里,其中剑阁县境内现存古蜀道约15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