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文/图
8月24日,记者从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获悉,截至目前,四川省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已下达省级项目投资3.6亿元,完成计划建设任务,共新建346处、改造升级360处水文监测站点,5处水文巡测基地,3处水质监测中心,完成16处测报中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60处测报中心技术装备配置。
省水文中心水文建设处处长李道彬介绍,去年,我省正式实施“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新建和升级一批水文监测站网,全面加强在水文监测与洪水预报方面的先进技术、设备应用。
随着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新建和改造升级后的站点及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如何?近日,川观新闻记者先后前往几处基层站点,感受升级状况。
补齐梓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短板
这座“最简单”水文站拥有“最先进”设备
8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绵阳市盐亭县的嫘祖大桥附近,按照绵阳水文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引,走到嫘祖大桥下方的梓江边,只见一些新的水尺依台阶布置,近处还有一座水文监测平台。
“怎么看不到水文站房啊?”跟一般的水文站都有监测站房不同,这座名为盐亭水文站的监测站点,显得很是“简单”。
“看似‘简单’,但拥有最先进的监测设备!”绵阳水文中心涪城测报中心主任吴银龙告诉记者,作为新建的水文站点,盐亭水文站的设立正是得益于“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盐亭水文站配备的一座水文监测平台。
在盐亭水文站没有建设之前,梓江上只有上游的梓潼水文站和下游的天仙寺水文站,而这两座水文站相距超100公里,过去这段河道的水文数据是缺失的,也给流域水情测报精准性带来一些挑战。
“梓江是涪江的支流,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流量变化大。汛期梓江盐亭段流量可达4000—5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水位最低时只有几个流量。”吴银龙表示,盐亭水文站的建设,织密了梓江流域水文监测网络,进一步弥补了该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的短板。
记者在现场看到,利用嫘祖大桥横跨梓江的便利条件,绵阳水文中心在嫘祖大桥桥身安装了7个固定式电波流速仪,用以实施监测流量;此外除了传统立式水尺外,还配备有气泡水位计和1个雷达波水位计,便于各项数据之间相互比对、校正。
盐亭水文站依托嫘祖大桥布设监测设备。
在梓江的边上,一台称作水文监测平台的设备是盐亭水文站的“大脑中枢”,水文站各项监测数据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收集和传送,并可以做到每五分钟报送一次水文数据。
吴银龙表示,不新建站房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有了这些先进设备的支撑,水文监测人员无需一年四季驻站开展监测,只需要在必要时再到现场,工作方式由驻测变为巡测,大大节省了水文站点建设经费,提升了水文监测工作的效率。
基层水文工作条件大幅改善
一群“90后”担起渠县范围测报重担
8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达州市渠县的达州水文中心渠县测报中心办公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渠县测报中心总共6个人,基本上全是‘90后’,且都是本科生。”达州水文中心主任蒋大成对这支年轻的队伍很熟悉,能够说出每个人的名字和毕业学校。
过去,由于基层水文工作条件艰苦,在人才招引、留住人才方面面临许多困难。“有时候在一些偏僻的水文站驻站,别说买菜做饭不方便,甚至一星期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蒋大成回忆起自己刚从事水文工作时的艰苦场景。
然而,随着我省水文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实施以来,一大批基层水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以渠县测报中心为例,凭借“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资金支持,该中心在渠县县城购置业务用房,6名员工可在县城办公,对渠县范围内5处水文站、3处水位站和63处雨量站进行管理,并根据需要对全县范围内各站点进行巡测。
渠县测报中心工作人员在渠江支流流江河开展巡测作业。
“条件改善的同时,也要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这样有利于他们成长。”蒋大成表示,渠江流域呈扇形,支流巴河、州河在渠县三汇镇交汇为渠江,洪水来的快、来的猛,近年来渠江流域洪水频发,成为全省防汛减灾的重点区域,而承担这一重点区域水文测报工作的,正是这群年轻的“90后”。
渠江流域水系图。达州水文中心提供
1994年出生的肖鹏,目前是渠县测报中心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2021年渠县发生明显涨水过程19次,2022年遭遇罕见夏季高温干旱和“最强秋汛”,渠县测报中心职工均坚守一线,圆满完成了上级防汛部门交付的各项水文测报任务。
“通过水文基础能力提升,要实现水文信息采集全覆盖立体化、水文监测全要素全量程自动化、水文信息服务智能化以及水文管理精细化。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改善基层水文的工作、生活条件,提升全省水文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川省水文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