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肖姗姗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图
公元759年,古道西风残照之中,诗人杜甫从甘肃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出发,颠沛流离,历经坎坷,最终抵达成都。在相对安定的环境里,杜甫用一首首诗歌给成都定下基调。但杜甫始终放不下家国、放不下故乡,寓居成都5年后,公元765年,他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9月9日,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迎来第20讲,这也是该系列的收官讲座。在这一讲中,阿来以“回首锦城一茫茫”为主题,详解《去蜀》《寄岑嘉州》《怀锦水居止二首》《杜鹃》等杜诗作品,送别杜甫;并借元稹、黄庭坚的诗文,再证“杜诗光芒”。
万里桥 再回望一次成都
本场讲座从《去蜀》开始,这也是杜甫在成都写下的最后一首诗,作于公元765年。阿来表示,杜甫原本是想一路向北,翻越秦岭回到故乡的。但当时的北方,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个别地方动乱还在继续,北上回到老家的愿望无法实现,他只好从成都的万里桥头上船,顺江而下去往潇湘。
“在临别的时候,杜甫写下‘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他感叹这一生就这样漂泊无定,在不系之舟上,在这不能靠岸的舟上,顺着流水一路飘荡”。阿来认为,虽然即将离去、虽然内心感慨万千,但在《去蜀》中,杜甫情感的底色仍然是国家安危,是“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是他留在成都的最后一首诗,两百多首成都诗当中的最后一首,还是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怀,还是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光是顾一己之安危和贫穷”。
讲座现场
出川路 那些短暂的相逢
杜甫是如何离开四川的?出川路上他有哪些见闻与思考?
从万里桥头上船,杜甫一路舟行也一路写诗,他的小舟先是顺着岷江一路向南,途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之后一路向东,经过渝州(今重庆)、云安(今重庆云阳)、夔州(今重庆奉节)等地,最后穿过三峡离别巴蜀。
住在嘉州的青溪驿时,杜甫写《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说“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听说这个地方叫青溪,但是不是青溪又有什么关系呢?知道它,我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不知道它,无非是把不能把握命运那种感受更为加深一些罢了”。
到了戎州,一位朋友在东楼宴请杜甫,杜甫写下《宴戎州杨使君东楼》。阿来表示,在这场宴席上,宾主剥开荔枝来下酒,听着远处传来的笛声,漂泊中的杜甫略微感到慰藉,“‘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楼一高、一看到远处水天浩渺,他就又想到前路茫茫、我生飘飘,但是好像听到远处在吹笛子,于是杜甫转念一想,为了让我得到一点安慰,在我喝酒的时候,你就不要停吧,一直吹下去。”
此后小舟一路东行,杜甫在渝州写下《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在云安写下《子规》,他又遇到了新朋与旧友,也因为疾病耽误了东下归乡的行程,或许也无数次地回想起曾经的“黄四娘家花满蹊”。
寄岑参 盛唐诗坛的最后两颗“明星”
“盛唐的诗歌,好像命定要在四川拉上帷幕。”阿来表示,公认的盛唐诗人有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几人,这其中杜甫、岑参是年龄最小的两个,杜甫在成都迎来了诗歌技艺的纯熟,而岑参则在蜀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大约在杜甫离开成都前后,岑参进入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的幕府,来到成都之后,于767年被任命为嘉州刺史。“杜甫和岑参早年间就相互认识,但从《寄岑嘉州》开头的‘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可以看出,因为时局动荡,两人已经很久没有互通书信了。”
在《寄岑嘉州》中,杜甫分别用谢朓和冯唐来比喻岑参和自己,“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他说如今的岑参就像南朝的谢朓一样,每一作品写出来大家都争相传诵。而自己就像汉代的冯唐一样,空有一腔报国壮志,但等到头发花白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杜甫告诉岑参,自己一路的经历是“泊船秋夜经春草,伏枕青枫限玉除”。“他就住在江边,住在船上,眼看着春草已经枯黄。在水边,一望只有那些青青的树,由于这些树的遮挡,他看不到北方的朝廷。虽然是漂泊舟中,杜甫放不下的还是国家兴衰”。
这是否是两人之间的最后一次通信不得而知,但是作为经历过开元盛世的一代人,“杜甫和岑参无疑是参与过中国精神史、中国诗歌史最伟大的众声合唱的时代。而伟大的盛唐诗的时代,也在诗人余韵悠长的歌声中结束了”。
阿来
怀锦水 再留传世名句
杜甫写岑参之后,到了云安。他想到他那样的漂泊无依,就写了《怀锦水居止二首》,怀念成都。锦水就是浣花溪,锦江水。浣花溪只是一段锦江水的名字而已。
在这首诗中,杜甫见水思蜀,“每天看着门前三峡当中巫峡的汤汤流水,想起锦江的水波,巫峡的长江水有一部分就是从浣花溪、锦江流来的。”阿来直接点明杜甫的心意:“他想回去。”
但终究是回不去了,“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形胜,就是山水各种景色都很好,回首一茫茫,只有回忆,只有叹息。阿来表示:“我个人对这首诗非常喜欢。以前写草堂都是写眼前的实景,看见什么写什么,江与洲、竹与树、顽童与野老,相聚远了才有大镜头,草头的气象都在深情记忆中徐徐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还贡献了流传最广的名句: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阿来介绍:“大家今天去杜甫草堂的西门口,那幅对联前两句就是杜甫自己写的,记录的是他自己草堂的位置。”
杜鹃啼 魂归成都念念不忘
除了怀念成都的“水”,听到鸟叫的杜甫又想起草堂的杜鹃鸟叫。
“还是卧病云安时,暮春初夏,他听到了杜鹃鸟的叫声。这又令他魂归成都,魂归使杜鹃的啼鸣有了象征意义的成都。那个意义是李商隐用'望帝春心托杜鹃'那句有名的诗揭示过的。”阿来感言,使杜甫再拜的是望帝之魂,杜甫用的是杜宇之典故,“郫县的望丛祠背后的大山丘下面的那个人,古蜀国国王望帝,他的名字叫杜宇。左思《蜀都赋》说鸟生杜宇之魂。他死了,但还是不甘心,有牵挂。”
《杜鹃》,这是杜甫关于成都的最后一首诗,之后他继续在三峡,后来又去了云安、夔州,在涪江、湘江的船上四处游荡,最后死亡。
阿来表示,在杜甫生前以及去世后的一段时间,他的名气与李白、王维等同时代的诗人并不能相比。大约要到他去世40多年后,中唐诗人元稹在应杜甫之孙杜嗣业之请,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再次发现了杜甫。元稹认为杜甫的诗歌风格继承自《诗经》《楚辞》,而将杜甫与当时人们认为最伟大的前代诗人沈佺期、宋之问、苏武、李陵、曹植、刘祯、颜延之、谢灵运、徐陵、庾信等相比,杜甫也是毫不逊色,甚至有超越的地方。“元稹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换成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在元稹看来,杜甫堪称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