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科考队×如果地球会说话①丨四川为啥出井盐?故事要从2亿年前说起……

2023-09-21 18:52: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编者按

9月17日至23日,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火热进行。在我国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背景下,有关地球的科普尤受关注。

珍惜地矿资源,珍爱地球母亲。今天起,四川日报全媒体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袂推出“如果地球会说话”科普短视频及相关报道,普及地球深处的科学奥秘。敬请关注。

有请今天的主角登场——

嗨!我叫盐。化学家们称呼我为NaCl。

这几天,是全国科普日,又恰逢中国减盐周。于是,今天就由我来讲讲我的故事吧。

我的家族很大,按照兄弟姐妹生活的地方,分别冠以海盐、井盐、湖盐、岩盐等名号。

我呢,也就是井盐啦。主要生活在四川,就是那个有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的地方。都说四川美食驰名天下,这其中我的功劳可不小。

当然,别看我这么活泼,其实岁数可不小。我是地质运动的远古馈赠,以亿年为单位的。

在距今2.5亿年以前的三叠纪,我生活的四川盆地区域属于特提斯海外围,随着特提斯本部的扩张,这里的海水越来越浅并不断蒸发浓缩,盐类浓度逐渐增高超过溶解度,最终以盐岩和卤水状态在盆地内沉积成矿。

我,就此诞生,以氯化钠等为主要成分,富含钾、锂等多种元素,自震旦系至白垩系皆有分布,具有品质优、资源富等优势。

不过,我埋藏得很深,一直等待有人来发现。直到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一位名叫李冰的人(对,就是那位修建都江堰的水利专家),为了和我见面,开凿了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随后,陆续有了大英县卓筒井、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的盐井——自贡燊海井,人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深井钻凿工艺,至今仍在采用。

不仅如此,勤劳聪慧的巴蜀匠人,以同层位产出的天然气制盐,使盐卤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从此我名闻天下,成就了因盐而兴的巴蜀文明,见证了千年辉煌的盐史传奇。

千年时光过去,我的用途越来越广,除了作为食盐,走进人们的三餐四季。还作为多个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工业原料,综合开发生产为溴素、氯化钾、碳酸锂等,不但促进了四川无机化工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多种紧缺物资。

我的故事还没结束,如今地质工作者们,依然在勘查开发我。我是咋被他们发现的?卖个关子,下次再告诉你们。

给你们留了个彩蛋,戳视频、看动画,认识我、了解我。

策划:胡敏 赖永强

统筹:徐莉莎 黄颖

文字:王若晔

科学支持: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