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雪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10月19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中国科技城——绵阳。在采访中,四川在线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因为交集很少,两位同姓的国企领导与在绵科研院所负责人,在绵阳生活工作多年却从未见过面,但在去年的企业与院所对接中,双方在技术与产业方向上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很快就在核医疗领域开展合作,目前双方探索的新型放疗技术正瞄准产业化目标加速推进。
10月19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绵阳“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展厅。肖雨杨 摄
许多技术成果在科研院所、高校的实验室中,而对技术成果转化有兴趣的则是企业。如何打通双方的信息“壁垒”,让“相见”不再“恨晚”?绵阳想到以“科技助理”这招来“破冰”,推动地方、企业与院所、高校的紧密互动。
造成“恨晚”的原因主要是此前“相见”较少。通常而言,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专家往往不擅长企业经营,而企业家对院所或高校的技术充满渴望,双方的壁垒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
2022年,绵阳实施“科技助理”制度,从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遴选三批次共69名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担任科技助理。他们清楚技术研发的“门道”,也懂得企业发展的“痛点”,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相对熟悉。
绵阳的科研院所在核技术上实力雄厚,但此前绵阳核医疗等相关产业发展迟缓。
2022年上半年,中广核同位素科技(绵阳)有限公司与绵阳市中心医院实现对接,研究如何在核医疗领域加深合作。而促成这场“相见”的是刚“上任”不到20天的科技助理叶菁舟。
“我们一直希望能与中广核技开展深入交流,寻求合作,但苦于没有渠道。”绵阳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助理相当于一座“桥梁”,一头连接院所、高校等技术供给方,一头对接企业、医院等技术需求方。这也是科技助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带着企业的转化需求“进院所”,搜集相关科技成果,同时带着技术清单“进企业”,对接技术需求,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供需两端。目前,已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700余项、完成对接400余项。
以科技助理“破冰”,绵阳进而又启动了“科技顾问”工作,邀请院所、高校的技术专家担任顾问,为产业规划、项目研判、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绵阳相关部门、县市区(园区)、企业等,通过绵阳搭建的各类院地交流平台,逐渐养成了主动对接的习惯,一批布局未来的核医疗、激光等产业园也在加快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