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丨“以竹代塑”行动计划带来新风口,川竹如何“破竹”?

2023-11-07 22:35: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徐浩煊

10月30日,第九届四川农博会展览的最后一天,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1号馆川竹馆区仍然挤满了人。这是四川农博会首次设置川竹馆,展示、推销上百种“四川造”竹制品。

仿佛是一种巧合。3天后的1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我国将在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在川竹馆结缘的客商们,在线上兴奋地讨论着川竹产业又一轮发展机遇和风口,探讨竹业大省的无限可能。

竹产品。宜宾观察 罗顺 摄

“破竹”的优势

川竹面积广种类多,加工产业有基础

“听到《计划》印发的消息,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全国五分之一的竹林在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会长包建华解释,四川竹产业有资源优势:竹林面积达1835万亩、位居全国第二位;年竹材可采伐量高达1500万吨,实际使用量1000万吨。

四川有竹子种类18属160余种,是国内竹子种类形态最丰富的省份,包括笋用竹、材用竹、浆用竹……与此同时,质量也不差。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竹林生长周期长、多种元素沉淀丰富,纤维含量高,“这样的竹子适宜后续精深加工。”

四川竹加工产业基础同样不可小觑。

早在2018年,四川就把竹加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重点内容。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竹材、竹笋、竹下种养产品的初加工点2000余个,精深加工企业40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竹浆造纸为主导,竹食品、竹家居及竹工艺品和竹基材料为重点的四川特色竹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年加工竹材1000万吨,竹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均位居全国前列。

“经过这5年的培育,我们的产业链条和产品创意、质量都有了不小的提升。”宜宾市兴文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当地把竹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竹加工企业从70家增长到128家,开发出竹餐具、竹食品,乃至竹丝、竹炭等上百种精深加工产品。

宜宾蜀南竹海。省林草局供图

“破竹”的机遇

“以竹代塑”是国家行动,也是国际风向

业内人士看来,《计划》的印发是川竹又一次“跳起摸高”的绝佳机遇。

部分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裕同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在2018年7月就公告投建宜宾环保纸塑项目,产线主要生产可降解甘蔗渣、竹浆为原料的纸塑包装环保餐盒和纸托,并在2022年实现全部达产。今年上半年,该项目的环保纸塑产品实现4.25亿元收入。

而更广阔的市场也正等待开发。根据《计划》,“以竹代塑”主要从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等方面发力,并鼓励各地探索“以竹代塑”替代场景。

今年10月1日,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实施。按照规定,今后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必须报告其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若超过标准,将被课以重税。以塑料制品为例,今后如要出口至欧盟,平均关税将达到26%。而生长过程中可以固碳的竹制品等则不在高关税征收的范围内。

“换句话说,整个行业的转型还要顺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就在今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竹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四川竹产业总产值要提升20%,迈上1200亿元新台阶。同时,全省涉竹企业将达到200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40家。

在《方案》印发时,业界还担心四川如何在今后三年实现产值增加200亿元,如何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但眼下国家行动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给大伙吃下了“定心丸”。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军四川的竹加工领域。”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已在竹制品加工领域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基础和区域影响力,而趁着国家层面推动“以竹代塑”行动,将有助于四川进一步延伸竹产业的加工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

竹产品。宜宾观察 罗顺 摄

“破竹”的短板

“下山难”致“价格贵”,还造成资源闲置

“太贵了。”11月2日晚,浏览完兴文竹品等竹制品线上商城后,赵利峰道出了直观感受。

赵利峰是成都一家连锁商超采购部门负责人,主要业务是采购超市使用的塑料袋等。得知《计划》印发,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比价格。但结果显然不乐观:超市现在使用的塑料袋每个成本价仅为0.2元左右,而一个竹浆制作的纸袋成本则在0.5元以上。赵利峰看来,推行“以竹代塑”的前提,是要让消费者和商家“算得过经济账”。

同样被竹制品价格困住的还有在成都郫都区经营高档餐馆的倪远。“竹制的酒杯,打完折还要10元一个,比一般的瓷器还贵。”倪远坦言,这样的价格,让自己实在“不敢下单”。

为什么价格贵?采收端“下山难”导致的高成本是原因之一。四川竹产区的路网密度不及浙江一半,同时采伐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成本高。

在竹林密集分布的宜宾、乐山等地,每吨新鲜竹材销售价为600元左右,但采收环节的劳务支出就已经超过400元。

乐山市沐川县俊全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富俊算了一笔账:当地每个成年劳动力一天采伐1吨左右,每天的采伐费用至少200元;每吨竹材采伐后的修剪、打包和运输过程中的费用还要200元左右。“这还不算,有的地方还要给工人管吃管住。”袁富俊坦言,扣掉采收环节的人工支出,种植户卖一吨竹子的毛利也就一百七八十元,“如果再算上生长过程中的化肥、农药和人工投入,种竹子基本不赚钱。”

采收环节的高成本,不仅导致下游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川竹资源的闲置。省林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每年竹材理论产能可以达到1500万吨,却有500万吨竹材处于闲置状态。

“这(竹材大量闲置)不是好事。”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竹子播种后第三年即可砍伐取材,第五年起就陆续进入过熟期,“过熟期之后生长的速度就很慢了,经济效益就没那么高了。”

“破竹”的关键

破局产能关,亟待树立“川竹”金字招牌

“别看只有3公分厚,但4个壮汉站上去都不会断。”还是在第九届四川农博会川竹馆,一块四川造的“竹钢”(一种高强度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成了“打卡点”。要想站上去感受其硬度,排队起码要等15分钟。这款“竹钢”自面世以来,已经大面积出口到欧美。

未来,四川如何培育更多的“竹钢”?

“要想长远发展,首先还是要过得了产能关。只有生产出来并且卖出去的,才是真正的产能。”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想突破产能瓶颈,一是完善竹区基础设施,二是提升机械化水平,同时还要降低成本。

完善基础设施,打通竹区路网的“毛细血管”,简单来说就是把竹林基地“连点成线”,把全省竹区“连线成面”,这要求各地形成专业的采运队伍,提高运输效率。提升机械化水平,则要求各地升级生产装备,鼓励竹区专用机械设备的研发和使用,提高就地加工能力。

还要破局技术关。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鹏认为,“以竹代塑”代的是塑料,根本上是要求竹材的精深加工、拓展应用场景,“靠竹浆造纸等‘单打独斗’还不够,还要发展竹纺织纤维,竹产业或会再上新台阶。”

在四川,不少企业也正自主探索清洁环保的制纤工艺。

“采用生物酶软化+机械开纤工艺方法支撑的天然竹纤维,不仅可以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还能充分发挥性能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广元艾竹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乔官芳介绍,公司使用天然竹纤维生产的复合材料,是替代塑料、玻璃纤维、碳纤维的高值增材,制成的竹纤维空气滤芯、轻质复合板材销往全国各地,有望广泛应用于汽车生产。

“一旦产业发展起来,肯定还需要大量竹材供应。”乔官芳认为,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改良生产新的竹子品种。“我们做过类似实验,比如要想缩短竹子的生长时间,麻纤维的垭口嫁接在竹纤维的垭口上,实验验证是可以成活的,这证明‘速生竹’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有产品,更要有品牌。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还应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规模经济效益。要强化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培育,鼓励开展原产地认证和公用品牌申报,形塑好“川竹”这块品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