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吴晓铃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了数百根象牙,数量之大、保存之好在我国考古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珍贵文物对揭示古蜀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渊源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出土象牙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多学科、多团队的持续通力合作,三星堆象牙保护有了新的突破。
11月16日,在广汉举行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上,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物考古专家,围绕三星堆出土象牙的研究和保护进行了分享交流。
象牙提取大有文章
层层叠叠的象牙堆满坑中……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这样的景象令人们震撼。但对文物考古人员来说,大量象牙交错黏连,而且由于失水变得非常酥脆,如何将这些象牙进行提取,成为一个难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陈俊橙介绍,经过多次探讨,团队决定使用高分子绷带代替传统石膏加固的方法提取象牙,这也是首次使用这样的方法。“2021年3月2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直播中,我们首次采用这样的方法顺利提取了4号坑的第一根完整象牙,后来又在4号坑陆续提取了47根象牙,高分子绷带加固的提取方法也在随后的3、7、8号坑出土象牙的提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重大成果。”
除了大根象牙外,还有大量不容易看到的象牙残片附着于青铜器等共同埋藏的器物上,其提取则面临另一番考验——对精细化的极致要求。
据介绍,光是5号坑的现场发掘工作中,文保人员就通过精细化清理,对提取到实验室的金面具等金器上附着的象牙残片进行了分离,总共提取了269片象牙残片,部分象牙残片上具有雕刻的精美纹饰。“目前五号坑的实验室考古清理还在继续进行当中。”陈俊橙说。
整根象牙保护实现“零的突破”
由于长期的地下埋藏,特别是在地下水、可溶盐、微生物等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蚀下,造成了象牙中起主要粘接作用的有机组分的分解,考古学术语将这样状态下的象牙称之为“出土饱水糟朽象牙”。
据介绍,“饱水糟朽象牙”和新鲜象牙相比,含水率过高,随着水分的挥发其表面会快速发生开裂、剥离、崩解等现象。因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的长久稳定保存也就成为公认的世界难题。而三星堆出土的象牙,由于特殊的埋藏环节,还存在更多破坏。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参与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象牙保存现状评估研究工作。“由于祭祀坑的塌陷、挤压,青铜器物、其他随从器物的破坏以及环境等造成了象牙的各种病害形成。4号坑象牙还存在人为的焚烧。”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华说,各项研究表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象牙强度低,保存状况差,亟需进行化学加固保护。
针对于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开展了针对“出土饱水糟朽象牙”保护的科研攻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介绍,目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处理了不同糟朽状态的象牙标本6根,实现了“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的“零的突破”,为考古出土饱水糟朽骨角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