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觉·珍档㉑|高手在民间 当年四川农村巧用的农耕机械

2023-11-17 09:53:0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吴传明

《珍档》,是C视觉影像数据库推出的一档历史影像栏目。在这里,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旱涝不用愁”,这句口头禅,曾是几十年前无数中国农民的梦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尚不发达,农业机械化道路仍处在起步阶段。1957年,国家采取了“土洋并举”的发展思路,在全国开展了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1959年,农业机械部正式成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对推进新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影响深远,对实行农业技术革新和发展农业机械工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60年7月,面粉加工房的农民用上了木制材料制作的半自动制面机。 钱一华 摄

1960年,农民在使用自制的半自动轧草机。 钱一华 摄

1960年,农技人员在查看制作的木制旋转齿轮。 钱一华 摄

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在多种粮,种好粮的号召下,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用巧手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开展农具改革。他们利用各种木质和铁器材料相结合的办法,发明创造出了各种适应丘陵地区提高农业生产和种田效益的抗旱抽水车、压苗机等农机具,投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各地工厂、矿区、部队、机关、学校把支援农业技术改造作为一项光荣任务,积极参与这项运动中。有的工厂、矿区直接帮助人民公社建立农具制造修配工业,有的抽出闲置机械设备、收集下脚废料帮助公社,有的派出技术工人组成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检修机械,向农民传授制作技术。

四川日报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了当年我省各地群众在农具改革运动中,积极自制农机具,开展种田、抗旱的景象。

1960年,射洪县农民自制的牛拉水车提灌站。在小春排灌高潮中,一头牛车一天可灌5亩地,是四个人工车水灌田的十多倍工效。 马继文 摄

1960年,南充县榕溪区青年联合工厂派技术力量到管区生产小麦收割器。 马继文 摄

1960年,资阳农民用上了自制的机器化猪饲料粉碎机。 钱一华 摄

1960年,成都量具刃具厂职工组织巡回服务队,到成都市金牛区青龙公社农具厂帮助修复农具,支援秋收。 张鑫澄 摄

1960年,武胜县红旗生猪饲养场实现了半机械化养殖,养殖场全部采用分格吃食和用车子运料。 钱一华 摄

1960年,达县专区先后创造了滑道梭槽、空中运土等当时较为先进的工具,实现了半机械化修水库。 刘守谅 摄

图据C视觉 文字|吴传明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缩影。

在四川日报,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始终用影像记录着历史变迁,用镜头见证时代发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摄影记者。

弹指一挥间,伴随着无数次清脆的快门声,几十位新老摄影记者为创刊超过70年的四川日报留下了数万幅珍贵的历史影像。

我们在收集、整理、归纳C视觉影像数据库历史影像的同时,推出定期更新的历史影像栏目——《珍档》,这里的每一张老照片都承载一段历史记忆,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感受一种时代脉动,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C视觉历史影像数据库向全社会征集“老照片里的四川”,通过历史影像,了解四川的过去,感悟四川的人文,循迹四川的历史脉络,感知四川翻天覆地的变化。

征稿启示

如果您手中存有“四川故事”的老照片,欢迎投稿。您可通过“C视觉”影像数据库注册、上传,向我们投稿。作品一经采用,将发放稿酬。

《四川日报》将推出相关视觉报道,拍客们的优质投稿图片将有机会刊发见报,期待你们的佳作。

作品要求:

1. 作品组照、单幅不限。图片可以是电子照片,也可以是纸质照片或底片。

2. 征集作品彩色黑白不限,但不得做合成照片或局部添加或局部变色等处理。

3. 扫描处理不便,可将纸质照片或底片邮寄至: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 全 媒 体 视 觉 中 心 ,联 系 电 话 :17761250338,我们扫描处理后及时返还。

4. 投稿者应保证其对该作品内容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肖像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内容不侵犯第三者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C视觉影像数据库网址:https://www.scph.cn

投稿方式:

第一步:注册并登录C视觉

第二步:在C视觉首页右上角,点击“上传”

第三步:在“图集标题”中注明:【珍档】+作品标题

第四步:选择“关联活动”(珍档)

第五步:选择“版权用途”—“作者/所属单位”

第六步:选择“版权来源”—“全域用途”

第七步:【确定信息】并【提交】

总策划:毛漫丁 喻茂

统筹:谭曦

执行:吴传明

海报制作:何涛

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 出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