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蹲点记⑨丨“三点”支撑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

2023-11-21 16:46: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四川在线记者 王怀 王国平 周海波 李婷 摄影/视频 雅安观察 黄刚 廖诗雪

11月18日下午,位于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的雅安生态文明学院一期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开展项目收尾阶段的精细施工和内部装修。

俯瞰“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第一村”万年村。左侧即是雅安生态文明学院的施工现场。

千里之外的央视演播厅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正在回应主持人的提问,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人地关系”最难的是什么?

当天,央视《对话》栏目以“中国为什么需要国家公园”为题,邀请五位国家公园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对话。现场的大屏幕展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的大幅照片。

拥有良好自然生态景观的龙苍沟镇。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荥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农业,绿色新型建材和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其实不论怎么难,最主要的是认识提高,观念转变,一切都不是难事。”向可文如是说。

自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荥经县全面构建“1+3”工作体系,即在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引领转型发展的这一条主线下,通过“三点”支撑,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

突出重点

抓好大熊猫保护及栖息地修复

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大相岭高山地带,气温只有2摄氏度左右。再往上走,就见到了不久前才下的初雪。但记者一行的目光,被一个“意外”吸引——这里竹林的“稀疏”明显不同。再走近一看,差不多每隔5米左右,就有一小片竹林会被“砍伐”,只会留下一部分竹子。

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恢复试验区内为大熊猫开辟的带状“猫道”。

“竹子稀疏的区域,是我们为大熊猫开辟的带状‘猫道’。” 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管护中心副主任王永钢解释说,此前科研团队通过红外线摄像机发现,不少大熊猫常常围着“竹林边缘”打转——因为竹子分布过密,体重在200斤至300斤的大熊猫因体形过大,无法进入竹林核心区。随着冬季大雪覆盖,山上大熊猫的食物减少,因此开辟“猫道”帮助大熊猫吃到更多新鲜竹子。

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是建设国家公园的重点工作。“开猫道”如今已成为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恢复试验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除了“砍竹”这里还要种上各种乔木,像这样被修复的大熊猫栖息地有6666公顷。

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恢复试验区。

王永钢介绍,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恢复试验区位于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的关键区域,目前通过建立大熊猫栖息地及廊道森林管理试验区,对该区域内栖息地环境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完善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经营管理模式,以此有效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扩大大熊猫生存空间,加强大相岭山系、邛崃山系大熊猫区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为高质量做好大熊猫保护及栖息地修复工作,荥经于2017年前后启动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截至目前,荥经县已筹集资金10亿元,退出小水电站62家,关停非煤矿山20座,联动关闭小木材、小石材加工厂57家,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基地和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泥巴山廊道。

破解难点

以圈层模式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

从山上一路向下,就到了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第一所自然学校。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不少亲子家庭到此体验森林课堂。

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一般控制圈层里的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

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可以在山间捡到各种植物果实、落叶,并把它们做成标本,拼成不同图案放在相框里,为“探秘之旅”们留一份艺术档案。

此外还有一定的“探险”活动。比如冬天到了,孩子们可以“踏雪寻痕”,豹猫、绿尾虹雉等动物会在雪地里留下脚印。学校老师带着孩子们根据动物的脚印、粪便等痕迹,判断动物的种类、数量。

学校总务赵渊介绍,为了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学校会对到访的人数进行限定,严格执行访客预约制度。

为破解保护与发展的难题,荥经县主动适应大熊猫国家公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创新圈层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国家公园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道路。

在核心保护圈层,主要进行科研和放归工作。

在一般控制圈层,则积极开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目标相一致的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服务。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就位于这一圈层,此外荥经县还正在建设自然教育人才实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自然教育论坛永久会址等。通过研发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国家公园开放日等系列活动,荥经还将自然教育模式输送至平武、宝兴等大熊猫国家公园片区,打响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策源地品牌。

万年村的村中心被打造成为“貊貊家园”。“貊貊”是荥经推出的熊猫文旅IP。

最外围则属于功能承载圈层,荥经在此开展生态产业培育。推动以熊猫为特色的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引导带动社区居民发展蜂蜜、竹笋、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原生态产业实现致富增收。同时,当地还推出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貊貊”文旅IP,建成了熊猫科普馆、熊猫民宿村、熊猫康养谷、貊貊家园等系列产品,捧回了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县等荣誉。

打造亮点

创新构建园地共建机制

离开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继续下山,就来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第一村”万年村。

在万年村的村中心,充满了熊猫元素。

雅安生态文明学院位于村中心的西侧。龙苍沟镇党委书记高小松介绍,目前学院的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书吧区、教室封板等均已完成,餐厅吊顶及墙面造型接近完成,楼梯间地砖铺贴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建设雅安生态文明学院既是荥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反映和体现,也是荥经创新构建“NPL”园地共建机制的缩影。

“NPL”园地共建机制即将国家公园管理机构(N)、地方政府(P)以及在地居民、企业(L)共同纳入国家公园共建体系。

“园地共建机制核心目的就是把各方资源汇聚起来,形成合力,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好、使用好。”荥经县委常委石华志说,荥经县的园地共建机制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工作。

抓总体的“国家公园协调机制”,荥经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主任的国家公园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联动荥经县内安靖、泗坪、荥河、牛背山、龙苍沟五个入口社区办公室,统筹工作。

抓保护的“国家公园管护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站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管护总站,下设2个片区管护站和14个基层管护站点,并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巡护队伍整合工作试点方案》,全面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网格化试点,实现网格化管理。

抓发展的“入口社区管理机制”,荥经县设立了全省第一个园地共建正式机构“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务中心”,中心办公室就设在万年村。

万年村第一书记华威羽说,近年来依托园地共建机制,万年村发展起方竹和民宿两大产业,2022年万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5.8万元,是2021年的4.77倍。今年村里收入更加可观,仅1—10月份,村集体收入已突破100万元。整个龙苍沟镇,今年1至10月接待游客38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超过5400万元。

“围绕熊猫文旅产业,目前在龙苍沟镇,从雅安市到镇一级有30余个项目正在开工,估算总投资达到120亿元。”石华志说,“我们希望能把整个南入口,打造成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目的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