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吴晓铃
日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拍摄的“川地传统建筑营造工艺系列短视频”第三集《塑以形色 脊韵传承——川地建筑的灰塑工艺》正式推出。这一集中,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位于屋脊、墙面的雕塑——灰雕,向观众介绍灰雕的工艺流程与审美趣味。
灰雕匠人陈书群拍摄花絮
据悉,在四川传统建筑中,根据造型方法的不同,灰雕又分平塑、浮雕、圆雕几种。其中,屋脊灰塑因体量较大,是技术难度最高、工序最复杂的灰塑门类,它以“竹子做筋骨、泥灰塑血肉、颜料为皮肤”,分制灰、伐竹、图样设计、绑扎骨架、粗坯、塑型、抹面、上色等工序。
灰雕工艺中的抹面环节
川地灰塑以川西、川南较为突出,都江堰地区的灰塑是川西平原灰塑的典例。本集视频,就以一支都江堰灰塑匠人的四代技艺传承为线索,从制灰、绑扎骨架、塑型、上色四道核心工序向观众展示了灰塑脊的制作工艺,并对川地灰塑常见的造型、色彩、构图进行了介绍,在介绍灰塑工艺流程的同时,阐释了传统工艺传承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期望为遗产保护实践提供支撑。
灰雕工艺中的制灰环节
据悉,“川地传统建筑营造工艺系列短视频”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四川传统建筑营造工艺及其文化价值研究(20CG187)”的研究成果为纲,以科研故事为线索,通俗易懂的向公众介绍各类建筑营造技艺,展现科研工作全过程,以唤起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自今年1月推出第一集《大木天工 栋梁匠心——川地建筑的“大木作”》以来,“川地传统建筑营造工艺系列短视频”备受好评,至今已先后斩获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四川省优秀科普视频一等奖、“蓉遇科普”年度科普数字作品三项大奖。
(图片、视频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