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档》,是C视觉影像数据库推出的一档历史影像栏目。在这里,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我省甘蔗种植历史悠久。早在300多年前,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一曾姓家族将甘蔗带到了内江种植。从此,内江遍种甘蔗,沱江两岸蔗林一望无际。
1959年12月,沱江边的内江糖厂的起重机把大批甘蔗送往压榨车间。 甘洪广 摄
据史料记载,内江是我省甘蔗主产地之一。1911年,内江的甘蔗种植面积已高达14800公顷,总产量达59.9万吨,甘蔗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当时,内江的制糖业也很发达,星罗棋布的各种糖坊、漏棚最多时达到三千多家,可见其繁荣景象。
1958年4月,内江碑木公社社员在种植甘蔗。 钱一华 摄
1962年12月,德阳县黄许、旌阳等公社选留甘蔗种下窖,为明年扩大生产种植面积作准备。 钱一华 摄
1964年11月,内江市资中县群众在抢收甘蔗。李荣卿 摄
1962年11月,沱江两岸甘蔗已成熟,内江市交通公社新华大队的社员将收获的甘蔗送往收购站。 李荣卿 摄
1962年11月,川流不息的沱江运蔗船。 李荣卿 摄
战争年代,内江的制糖业遭到严重破坏,产糖量锐减。新中国成立以后,内江制糖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全省的甘蔗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内江甘蔗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0万亩左右,产蔗量在90万吨左右,特别是到1957年,种蔗面积发展到了37.47万亩,产蔗量达100万吨,居全国前列。
1963年12月,内江糖厂将从各地运来的甘蔗过磅秤后送往压榨车间榨糖。 李荣卿 摄
1964年 12月,内江糖厂的工人正在包装出产的白糖。 甘洪广 摄
1964年12月,德阳县国营黄许新平糖厂为了满足人民需要,生产了大批红糖供应市场。 钱一华 摄
1964年12月,内江糖厂将堆积如山的包装白糖准备运往全国各地。甘洪广 摄
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机械化糖厂——内江糖厂建成投产,并迅速在全国成为耀眼的明星,全国各种甘蔗综合利用现场会议、全国甘蔗糖厂第六次经验交流会议先后在内江召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内江的蔗糖产量一度占全省的70%,全国的50%以上,内江“甜城”的美誉由此名扬天下。
随着时代的变迁,“甜城”内江糖业的辉煌及周边地区的“甜蜜”事业,已成为珍藏在许多人心中历史记忆。
图据C视觉 文字|吴传明
1962年,德阳县国营黄许新平糖厂充分利用甘蔗皮作原料酿酒。图为该厂技师在研究提高甘蔗皮酿造的酒精含量。 钱一华 摄
1965年3月,内江糖厂利用甘蔗渣造纸获得成功。 钱一华
图据C视觉 文字|吴传明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缩影。
在四川日报,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始终用影像记录着历史变迁,用镜头见证时代发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摄影记者。
弹指一挥间,伴随着无数次清脆的快门声,几十位新老摄影记者为创刊超过70年的四川日报留下了数万幅珍贵的历史影像。
我们在收集、整理、归纳C视觉影像数据库历史影像的同时,推出定期更新的历史影像栏目——《珍档》,这里的每一张老照片都承载一段历史记忆,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感受一种时代脉动,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C视觉历史影像数据库向全社会征集“老照片里的四川”,通过历史影像,了解四川的过去,感悟四川的人文,循迹四川的历史脉络,感知四川翻天覆地的变化。
征稿启示
如果您手中存有“四川故事”的老照片,欢迎投稿。您可通过“C视觉”影像数据库注册、上传,向我们投稿。作品一经采用,将发放稿酬。
《四川日报》将推出相关视觉报道,拍客们的优质投稿图片将有机会刊发见报,期待你们的佳作。
作品要求:
1. 作品组照、单幅不限。图片可以是电子照片,也可以是纸质照片或底片。
2. 征集作品彩色黑白不限,但不得做合成照片或局部添加或局部变色等处理。
3. 扫描处理不便,可将纸质照片或底片邮寄至: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 全 媒 体 视 觉 中 心 ,联 系 电 话 :17761250338,我们扫描处理后及时返还。
4. 投稿者应保证其对该作品内容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肖像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内容不侵犯第三者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C视觉影像数据库网址:https://www.scph.cn
投稿方式:
第一步:注册并登录C视觉
第二步:在C视觉首页右上角,点击“上传”
第三步:在“图集标题”中注明:【珍档】+作品标题
第四步:选择“关联活动”(珍档)
第五步:选择“版权用途”—“作者/所属单位”
第六步:选择“版权来源”—“全域用途”
第七步:【确定信息】并【提交】
总策划:毛漫丁 喻茂
统筹:谭曦
执行:吴传明
海报制作:何涛
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