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四川丨“中国牙谷”如何平地起高楼?

2024-02-23 00:01: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图/视频 李志强

进入资阳市“中国牙谷”科创展示馆内,一块展板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中国牙谷”建设七年多来的“成绩单”:截至去年,中国牙谷在规划建设规模、口腔全产业链完整度、隐形矫治器年产量三个领域取得全球第一。

2016年10月起步建设至今的“中国牙谷”,至今不满8周岁。这三个全球第一,是如何实现的?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2月22日上午,跟随“万千气象看四川”大型采访活动报道组步伐,记者来到“中国牙谷”,试图寻找答案。

在一张白纸上“画图”,“中国牙谷”用营商环境聚集110家企业

2月22日,一边核对订单信息,一边调度原材料供给的四川正美齿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美齿科”)总经理张国明感慨:当初投资资阳的决定有点“大胆”。

感慨来自于初相识时的片段:2017年初,在资阳市考察时张国明发现,当地没有一家口腔医疗器械领域的企业,并不利于企业就地组建供应链。

对于“吐槽”,资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药品医疗器械申报服务中心主任徐亚楠并未否认,“我们确实是平地起高楼,只是力度和方式不一样。”

力度体现在一个细节上。2016年,资阳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将“中国牙谷”建设作为全市的“1号产业工程”。除了基础设施配套,领导小组的工作重点,首要的是建立新引进企业项目“领导包联制”、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制”,以全面改善营商环境。

“这里很讲究办事效率。”正美齿科生产部经理陈建说,“中国牙谷”内新产品的上市时间成本就是最好的证明。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新研发的口腔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必须经过第三方检测、产品上市注册审批、生产许可核准等环节才能进入销售市场,往往耗时两年。而口腔医疗器械产品是医疗器材中更新迭代最快的种类之一。因此,生产企业根本“等不起”。

但在“中国牙谷”,企业办理相关业务的全流程时间被压缩六成以上。这是因为,2016年起,“中国牙谷”联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疗器械检验中心等单位建立了“检验检测联盟”,让产品“即送即检”。同时,争取省药监局设立驻资阳办事处、行政服务资阳工作站,让企业“不排队、少跑路”。


在“中国牙谷”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分析不同器材对牙齿的矫形的效果。

迭代周期短的产品往往高度依赖创新创造。除了营商环境,“中国牙谷”能够吸引110家企业落地、形成四大类口腔医疗设备和五大类口腔医疗材料产业集群的另一个因素,是这里的创新创业链条完整。

2016年起,“中国牙谷”先后设立医疗器械产业基金、口腔医疗器械天使基金、研发孵化中心,聚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等院校资源,可以就地解决新技术研发、转化中试以及融资的全部需要。

在产业链和产品形态上下功夫,全力冲刺世界级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牙谷”建成区只有三分之一。去年,这两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产值高达34亿元,是全省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产业园之一。

但在资阳采访期间,记者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距离真正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中国牙谷’还有一段路要走。”

“因为产业链还需要延伸、产业规模还需要做大、产业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是徐亚楠给出的解释。

那么,“中国牙谷”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一招就是建圈强链。“我们供应链本地化还有空间,这个空间其实就是努力的方向。”资阳联耀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贵建说,眼下,该公司八成左右的原料已可以就地采购。

王贵建的观点,与徐亚楠不谋而合。后者透露,目前已经对“中国牙谷”产业链短板进行了动态摸底,联动企业项目招引机构以实现针对性“补短板”。

“像是我们这个企业到来之后,一些设备就不用出去采购了。”四川金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入住“中国牙谷”后,该公司就填补了资阳在部分精密医疗器械生产上的空白。

第二招,是在以个性化产品引领市场端、创造消费新热点。

陈建解释,此前,口腔医疗器材处于高度进口依赖状态,因此,凭借价格等优势的本土企业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期。而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今后本土企业拿出的产品不仅要有价格优势,更要有质量和服务优势。因此,个性化是必由之路。


“中国牙谷”推出的新款牙齿矫形产品。

目前,“中国牙谷”已将国内数千家医院纳入“朋友圈”,推行“医生根据诊疗情况下单+企业生产”的“订单化生产模式”。

“我们的合作医院就有3000多家。”陈建说,“订单化生产模式”运行一年来,正美齿科的销售额同比增加了近50%。在该模式下,企业也逐步改进了自身的设计理念、生产工艺及售后方式,提高产品竞争力。

“按照建圈强链和个性化产品路子走下去,未来肯定会更好。”资阳高新区党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计划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35年真正把“中国牙谷”建成全球口腔产业的“第四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