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李鹏 王国平 刘川 王代强 王培哲 视频/摄影 宜宾观察 罗顺
全数字化年产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这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几家规模化生产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线之一;已建成年产7.5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线,这是全球单体体量最大的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基地……
这里是四川江安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江安经开区”)。从空中俯瞰,缓缓流淌的长江在这里画了一个“U”形的弯,江安经开区就位于江边。
始建于2005年的江安经开区,2022年2月被设立为省级经开区,2022年6月被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它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和宜宾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产业园区。
一组数据折射坚实基础。三年迈上两个百亿台阶,江安经开区去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7.38亿元。2023年,江安经开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例近四分之一。工业领域税收12.7亿元,贡献了全县超六成税收收入,解决本地就业数量占全县本地就业比例超四成。
一个进展显示强劲势头。1月11日,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公布8家化工园区扩区调整名单,江安阳春化工园区(江安经济开发区东片区)榜上有名。扩区调整后,园区总面积从4.07平方公里拓展为6.61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新能源电池材料、绿色化工和新材料。
“在这里,新质生产力正拔节生长。”江安县委书记张林表示,此次扩区,为以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新空间,江安县将继续把化工产业基础转变为绿色发展优势,做大做强锂电产业。
循“新”出发,向“新”而行。江安经开区“为什么能”“凭什么行”“靠什么进”?2月23日至24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江安经开区,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智慧化工厂里的循环经济
“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江安经开区。”汽车驶过江安长江大桥,进入江安经开区,迎面而来的标语显示了当地狠抓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沿江而行,一块区域格外显眼——高耸的冷却塔旁矗立着粗壮的金属管道,车间布局紧凑、规模庞大。这是最早落户江安经开区的大型化工企业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原集团”)的子公司——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丰和锐)。
宜宾天原海丰和泰有限公司数字化中枢——集中控制大楼。
“公司早期的主营产品是氯、碱和聚氯乙烯,也就是大家常见的PVC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是我们最头疼的产品。”公司总经理助理何胜告诉调研组,此前这些废渣的处理成本占到公司经营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以生产聚氯乙烯需要的电石为例,每消耗1吨电石,要产生1.1吨电石渣。往外卖没人要,自己处理的代价又太高。”
此后,海丰和锐邀请技术专家参与技改攻关,探索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用于制造水泥。目前,公司生产聚氯乙烯产生的电石渣全部用于生产水泥。
对工业废水的处理是不少化工企业的难题。为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曾于2022年10月首次组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评选,海丰和锐入选全国首批用水过程循环模式试点企业。此项试点工作全国仅评选了15户企业,四川省仅此1户入选。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海丰和锐每年废水循环利用超过7亿立方米,重复利用率达98.5%,其主要产品烧碱、聚氯乙烯、水泥的每吨耗水量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同时,海丰和锐还将生产的烧碱,提供给园区内的其他下游企业,用作生产氢氧化锂;生产的氯气,作为原材料生产氯化聚乙烯和钛白粉……海丰和锐公司入驻江安经开区后,引来了四川湘原化工有限公司、宜宾金通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化工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一张化工企业循环网逐渐形成。
循环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数字赋能。海丰和锐2021年被国家应急管理部纳入第一批“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单位。 2022年初,海丰和锐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上线,该平台基于17大应用场景的安全主数据和分析模型,搭建安全生产管控一张图,采用全程管控、互联互通、高度自动化与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全面了解掌握公司安全生产管控现状,实现对不同业务领域的安全综合管控。
2015年前后,作为基础制造业的氯碱化工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全行业亏损。天原集团到各行各业调研与氯碱化工相关的新产品。最终,选出了两个产品——新能源锂电材料和氯化法钛白粉。
2016年,天原集团将承担新业务的子公司宜宾天原海丰和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丰和泰”),再次落子江安经开区。
在海丰和泰集中控制大楼内,二十多名工作人员紧盯显示屏幕,控制设备参数。一旦发现控制异常,立即通知现场巡检人员处理。
自动一体化运作的正是海丰和泰年产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线,海丰和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几家规模化生产氯化法钛白粉的企业之一。
宜宾天原海丰和泰有限公司智能化仓储车间。
在海丰和泰的荣誉墙上,调研组看到了“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绿色设计产品”等国家级荣誉。
“我们的整个生产过程已全部实现数字化、自动化,以生产线为例,上面只有10余名巡检人员。”海丰和泰总经理罗小芳介绍,“比起硫酸法或冶金出身的钛白粉同行,我们转行氯化法钛白粉有化工经验。通过海丰和泰与海丰和锐的产业协同,天原集团在江安经开区布局的氯钛一体化产业发展配套,独一无二。”
目前,江安经开区重点发力“新能源电池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通过培育氯碱化工下游产业集群,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江安县经商科技局党组书记、江安经开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杨清川说:“我们已先行编制了《四川江安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链条已形成,企业在产业配套、废物、废气利用以及治污等方面的循环利用收效明显。”
千亿锂电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走进宜宾昆仑新能源有限公司24万吨电解液项目,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新建的办公大楼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即将投入使用。
2023年7月,宜宾昆仑新能源有限公司24万吨电解液项目在江安经开区正式投产。作为宜宾首个电解液项目,其投产将为四川时代在宜宾动力电池生产所需的电解液提供充足的本地配套,填补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全产业链的最后一环。
俯瞰宜宾昆仑新能源有限公司。
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宜宾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有序拓展新能源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江安经开区不仅是宜宾千亿锂电产业集群上的重要一环,还是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源头之一。
2018年11月,以生产研发电池级氢氧化锂等锂电材料的宜宾市天宜锂业科创(以下简称“天宜锂业”)落地江安经开区,这是江安第一家锂电新材料企业。“我们选择落户江安经开区,是因为海丰和锐的产品烧碱是生产氢氧化锂的重要原料。”天宜锂业董事长助理、党支部书记曾庆文说。
调研组了解到,宁德时代是天宜锂业发起方之一,在天宜锂业的促进下,宁德时代加快了在宜宾布局的步伐,先后有10期项目签约落地。宁德时代落地宜宾后,又加速了锂电材料企业在江安经开区的入驻。
2020年,江安经开区明确主导产业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先进锂材料、电极、电解液、隔膜等材料)。江安县副县长苏伟豪回忆,那是江安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转折。由此,江安在保持氯碱化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锂电新材料产业体系。
“此后,借助宜宾举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等机遇,大量锂电产业中间端企业入驻江安经开区,现有产业链不断延伸。”江安经开区管委会党群综合部副部长吴畏告诉调研组,以生产研发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宜宾光原锂电材料有限公司为例,依托氯碱化工产业,该公司着重布局电池前端原料制造,同步发展电池材料回收等项目。
此外,宜宾还有“产学研”机制助力,良好的产业生态必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落地江安,细分产业就会“越做越细”,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产品自然更有竞争力。
“过去,我们主攻上下游配套,助力全市动力电池产业体系建设。未来,我们将结合自身化工属性特点和扩区优势,主动出击,借助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为四川动力电池产业循环发展提供江安样本。”杨清川说,“对江安县而言,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的最大机遇,必须确保产业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此外,园区扩区也为以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施展拳脚’的空间,对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要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动态。”
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与起点
在杨清川看来,江安经开区新质生产力可以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核心是把握住了“长江大保护”的底线思维。
“长江大保护既是我们夯实安全环保根基的红线,更是我们发展产业的起始线。”杨清川说,“这就意味着落户江安经开区的企业在安全环保、科技等方面起点就比较高。”
“今年1月江安阳春化工园区扩区(江安经济开发区东片区)获批,不仅是对我们园区发展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提出的要求。目前,我们正在完善更加精准的准入退出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吴畏介绍,江安经开区的选资标准,首先是对项目安全环保标准的考察,其次是考虑其对宜宾乃至全省的动力电池产业的配套意义。
优质企业不断汇入,江安经开区已发展成为四川时代动力电池前端材料配套项目承载地、宜宾市重点培育的5个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在宜宾市动力电池“1+N”产业生态圈中,江安阳春化工园区重点布局涉化工类的动力电池材料项目。
企业也在自我加压。去年海丰和锐投资1亿多元,对企业内的环保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我们一直按照‘无废排放’标准进行环保工作,这次改造是以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为企业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海丰和锐总经理助理何胜说。
在天宜锂业的门口,立有一块电子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企业内的环评信息。
强化环保底线思维,园区配套服务也在逐渐完善。
调研期间,调研组了解到2023年,因全球锂电市场的下行波动,江安经开区也受到影响。为增强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江安县委、县政府和园区企业方多次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所需,着力打通关键交通枢纽、增强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服务能力。
建设中的江安县第二长江大桥。
2月23日,江安县第二长江大桥上,工人们冒着严寒进行安装桥身东侧的伸缩结构等施工。紧邻江安经开区,江安县第二长江大桥向北连接宜泸高速,到泸州只需半小时,向南连接成渝地区环线高速,通达贵州。大桥的车流承载能力是现有江安县第一长江大桥的3倍以上。随着标识标线安装进入收尾阶段,这座江安经开区期盼已久的大桥计划在今年上半年迎来正式通车。
杨清川说,随着江安经开区企业逐渐进入投产、达产期,对物流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持和宜宾三江新区等产业“一小时”配套优势,长江二桥对经开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驶出大桥,在江安经开区南侧临江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停车场正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数十组智慧监控相机将实时掌握场站内危化品运输车辆的位置、温度、速度信息,结合消防水池、消防泵房、污水处理设施、事故池、初雨池以及预留设施,一旦发生意外,能够将事故危害降至可控范围。
此前,江安经开区内的四川湘原化工有限公司曾在疫情期间面临经营压力,企业一度被迫停产。
“在了解到企业的困境后,我们立即启动‘妈妈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和全程跟踪式服务。”江安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苟晓松介绍。
为解决企业困境,苟晓松多次协助企业协调相关部门特事特办,通过担保平台,采取“借新还旧”的形式重新抵押进行贷款,解决了企业的资金运行困难。
杨清川说,江安经开区化工企业发展需求,主要集中在用地、安全环保两方面,江安县一方面在红线范围内给予用地保障,另一方面邀请技术专家提供环保支持,并辅以金融政策帮助。
站在新起点向“新”而行。杨清川表示,江安经开区将以宜泸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为契机,构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生态,全力拓展储能电池、氢能电池材料等新领域产业方向。同时,以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企业循环化改造,致力将江安经开区建设成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近零碳排放园区。
20年前,江安经开区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空地。按照发展目标,江安经开区未来将全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西部锂电材料制造基地”,奋力构建“千亿园区”,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为长江边上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