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联动丨“活”字当头,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家园

2024-03-06 22:25: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启龙 宁蕖  赵荣昌 甘孜观察 张莹 泸州观察 龙欣雨 魏杰

广西日报记者 李家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秋兰

青海日报记者 郭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泸定桥。(泸定县委宣传部 供图)

数字博物馆里,全息影像带你“穿越”红军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党校课上,老师用沙画、素描等艺术手段,再现着老红军的感人事迹;红色村落中,长征遗址以“修旧如旧”的原则焕发着新生......

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文物和文化资源,着力将长征文化公园打造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家园。

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沿线各地区在保护传承、研究挖掘、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全国两会期间,四川日报联合广西日报、江西日报、青海日报、贵州日报、湖南日报等省级党报党端,组织记者实地走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看各地如何讲“活”长征故事,用“活”长征资源。

把故事讲“活”

让红色基因在“口口相传”中延续

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大渡河的水位有多高,有没有可能游过去?夺桥后,红军往哪里走了?现在桥上的铁链,还是当年的吗......在四川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工作了十八年,讲解员杨菲菲总能收到来自游客们“千奇百怪”的提问,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纪念馆展陈升级,展品更多了,故事更丰富了,游客的好奇心也越来越旺盛,杨菲菲也总是尽千方百计通过查阅史料、走访周边群众等方式,为游客们寻找答案。

“我想尽量回答游客的提问,把故事讲生动一点。一旦故事打动了他们,他们就会讲给身边更多人听。”杨菲菲说,“我相信,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就是我们延续红色基因最宝贵的财富。”

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境内太平渡渡口旁,建起了太平渡大桥。(龙欣雨 摄)

和杨菲菲一样,为了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各地区在讲“活”故事上下足功夫。

去年5月,由泸州原创的红色革命历史剧《赤水河上的密电码》在成都上演,并由此揭开巡演序幕。该剧讲述了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在密码破译和机要通信等方面艰苦卓绝、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现了密码破译和机要通信对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至关重要的历史贡献。

“除了保护、修缮、塑造长征文化符号,我们深度挖掘和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生动故事,让长征文物‘活’起来,把长征故事‘讲’出来。”泸州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科科长张希孟表示。

广西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渡口影视基地,这里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的“第一渡”,如今成为了许多长征题材影视剧的拍摄地。(广西日报 供图)

日前,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客。游客们通过观实物、听讲解,观看“血战湘江突重围”3D电影历史纪录片等形式,系统了解这段历史。“全州县依托纪念园、三大渡口等纪念设施,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现场教学平台,让红色资源变成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该纪念馆馆长周运良告诉记者。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于都长征学院。(江西日报 供图)

在江西,凭借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大型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等红色文艺精品,红色故事广泛传播。

为了讲“活”长征故事,青海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打造了集理论讲堂、视频观看、舞剧演出、实地体验、拓展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出“十个一”特色培训课程体系,依托“高原先锋师资库”储备建立红色文化讲师团,让红色基因在雪域高原绵延相传。

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周梦颖 摄)

把资源用“活”

让红军精神在“欣欣向荣”中传承

走进四川省泸定县岚安乡,沿盘山公路而上,车行至半山,便可望见“岚安红军烈士纪念碑”,这是乡里的“红色地标”。

岚安乡坐落在一个马鞍形的大山凹里,海拔2400米。在以往,由于交通不便,岚安乡发展缓慢。如今,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带动下,岚安乡深挖红色文化、茶马文化、贵琼藏羌文化“三大文化”,正聚力打造红色生态、美丽幸福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现在交通便利,产业兴旺,节假日期间,乡里的民宿几乎是爆满。”谈及乡村的变化,在岚安开设民宿的本地老板毛跃田说,“我们的花椒、苹果、腊肉等土特产也不愁卖。”

据了解,岚安乡有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磨房、红军标语等红色遗址遗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后,本地群众对这些遗址遗迹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旅游的宝贵财富。来这里的游客,不仅能感受原生态的美景,还能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

除岚安乡外,泸定县还结合化林坪红色资源,建设了宜居宜游的化林坪“古道红村”旅游景区核心区。(泸定县委宣传部 供图)

在发展中保护与传承,红军长征沿线各地区也在不断探索。

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贵州着力推动红色文化旅游提质升级,将打造红色经典景区和培育精品线路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启动了“红军路”“红军村”保护建设工作,推出贵州省红色文化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和“最美红军线路”“最美红军村落”等。

四川省泸州市规划了百个红军长征村,建成纳黔、宜叙、叙古、叙威高速,新改建旅游公路15条,让红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联动成片,构建古蔺、叙永“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

“文化红”带动了“产业红”。2023年,四川古蔺县接待游客4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4亿元。在赤水河优质水源滋养和红色旅游热的影响下,两岸白酒、农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广大群众也将“荒山”变“果园”,依靠这些富民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湖南则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等“流量入口”。2023年,沙洲红色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48万人次,沙洲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0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