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网络视听热潮 新技术、新产品与用户“双向奔赴”丨聚焦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

2024-03-28 23:34: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3月28日,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开幕。

经过此前十年的耕耘,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已成为网络视听行业交流分享、展示新业态新技术的重要平台,成为网络视听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盛会,也是对外展示四川网络视听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新技术与新产品陆续亮相,行业的热潮在这里涌动。透过这个窗口,被看见的不只是从业者在技术方面更前沿方向探索的努力,更有技术红利、优秀视听成果向消费者端下沉普及的创新之举。一场视听行业与用户的“双向奔赴”,正在这里上演。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发布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向新而行

技术端和内容端全面展现行业热潮

视听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应用场景的探讨,是历届大会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在大会现场的议程海报墙前,人头攒动是常态。其中带有AI(人工智能)技术的分论坛和活动,往往都能吸引参会者驻足停留,讨论接下来的参会日程安排。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给出的一组数据可以彰显本次大会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30余场主题论坛和发布活动中,其中就有9场技术类活动。

活动现场充满“技术范”,在不少会议和活动的介绍海报中,都有一行小字说明:“本产品由AI协助生成”,提示大家AI已经开始融入行业当中;裸眼3D效果来电彩铃体验区,也不乏排队等待的观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最新、最前沿的热门视听技术和产品。”周结介绍,本次大会集中探讨技术引领下的内容生产和产业发展议题,举办系列新技术与精品节目展,力争全面呈现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智能分发、虚拟制作等视听领域前沿技术。

既有细分技术领域的突破呈现,也有行业整体大势的把握。随着大模型、数字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制定数字人身份标识规范成为了网络视听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3月27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数字人身份标识规范》行业标准制定正式启动,20家主要网络视听平台、研究机构、数字人技术单位共同参与,推动这一新兴行业的标准制定。

在内容端,一系列旨在引导视听产品创作方向的成果发布活动也将陆续开展。大会将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出的2023网络视听优秀节目,发布2024年精品微短剧项目片单、短剧主创“寻光计划”,举办微短剧预映礼,成立“网络视听精品扶持专项基金”,进一步强化网络视听精品化发展的鲜明导向。

行业的最新趋势与发展方向也在这里沉淀,并成为“风向标”。大会正式对外披露《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超十亿”这一关键数据随即刷屏,在随后的多场活动中被参会嘉宾和相关机构负责人接连引用,也进一步提振了视听行业的整体信心。

连接大众

惠民活动让用户趣享网络视听

将目光转向视听产品的用户消费端,本次大会也专门设置了高互动性、强参与性的体验活动,让网络视听产品中的优秀成果走进更广范围的用户,充分发挥优秀视听产品凝聚人心的价值作用。

推出线下的网络视听精品作品展映周活动,是本届大会的首创。本届大会在成都等地的多家电影院和公益点位开设展映专场,放映优秀网络电影、微短剧等,让网络视听精品作品从线上进一步下沉到基层群众身边,为观众端上精神食粮的大餐。

“通过视听赋能美好生活,打造沉浸式新消费场景和消费生态,我们希望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生态圈,带给大众多元化互动体验,以网络视听开启生活美学新风尚。”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弛介绍。

作为大会的群众端、市场端的重要内容——第二届网络视听成都映像周作出了多项体验升级。本届成都映像周围绕视听赋能美好生活、文旅文博、消费体验、城市营销四大维度,策划了7大系列、40余场活动,在具体活动形式上大胆创新,将优秀视听作品的展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脱口秀、美食体验等相互结合,以更为年轻的“混搭融合”视角带领市民和游客走进趣味的视听场景。

在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院首席专家苏彤看来,新兴视听技术的发展的成果最终应当惠及普通消费者,这也是视听行业发展的一大导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视听产品给了大众更多的机会、更便捷的形式去获取信息和知识,并且在现代社会中给了每个个体用户更多的自我创作的可能性,业界也要加速数字化转型的速度适应用户的需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