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为网络视听提供新质生产力丨聚焦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

2024-03-29 22:55: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国内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八大场景应用到虚拟拍摄,数字人“厘里”参演真人剧集《异人之下》……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技术”与“思想”“艺术”越来越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同时被嘉宾们讨论。

而在众多“技术热词”中,热度最高的无疑是人工智能(AI)。

从ChatGPT、Midjourney到Sora,过去一年间,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话题“流量”,恐怕一大半归属于AI。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新技术赋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成为嘉宾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AI也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技术赋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只有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力,才能跟进新时代步伐,保持生命力和活力,持续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心理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3月29日举行的“新技术赋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副司长苗勃表示。

“AI+网络视听”,为何在本届大会上引起普遍关注?不少嘉宾提到这个关键词。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生产内容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创作效率、突破传统局限,为网络视听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与新机遇。”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认为,当下,我们积极应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AI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同样认为,应当推动AI健康发展。他表示,网络视听成为人工智能新技术加速应用的核心场景,围绕影视剧、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视听形态,已经涌现出诸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案例。

这样的案例,在四川也不少见。例如,扎根于成都高新区的行者AI,就专注于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和游戏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像AI音乐教育平台,既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也能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此外,AI技术还能辅助师生进行实时沟通交流,提升互动体验。”行者AI创始人兼CEO尹学渊介绍。

AI赋能网络视听的广阔前景,让前来成都的不少嘉宾在会场的“头脑风暴”之外,寻求与本地行业资源产生更紧密的链接。

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全球商业化智能交互的先行者,也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南京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成都是具有人才优势的城市,具有AI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硅基智能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孙凯说,希望有机会与成都同行合作,共同探索、实现AI赋能应用的落地。

AI+传统文化,打造更多新鲜的作品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备受关注。不少人可能还记得,今年央视春晚上,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西安市梦幻联动,AI技术实现二者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一声“天生我材必有用”荡气回肠,再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锦绣丰碑。

随后不久,2月26日,国内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该片聚焦统编语文教材里的200多首诗词,以生动的诗人形象、诗歌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结合诗词意境,将作品鲜活呈现。

“AI+网络视听”的产业潜力有多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技术部副牵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格平给出了一组数据:《千秋诗颂》上线后,首播6集累计触达电视观众9400多万人次,收视率在所有上星频道动画片中位居第一。

同时,从3月10日起,该片英语、德语、葡萄牙语等版本在总台CGTN陆续上线发布,并在国外10余家主流媒体播出。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领域广、数据量大、理解难度高等特点,与人工智能结合,既是优势也是挑战。而在本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也有一些嘉宾认为,AI领域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将给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尤其是幻想类题材的表达,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十多年前,中国香港电影导演、剪辑师许宏宇到内地发展,参与的首个项目就是电影《建国大业》的剪辑工作,后来又到好莱坞工作了一年,熟悉美国的电影工业流程。“作为一个剪辑师,我觉得技术是影视创作中很重要的环节。今天出现了AI等新技术、新方式,我是很兴奋的。”

在许宏宇看来,今天的国内网络视听从业者,可以结合新的技术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表达。“包括我们自己的漫画、网络小说、科幻小说,我觉得其实有一种很独特的‘中国基因’,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故事系统或者对宇宙的理解,做出更多类型的、新鲜的作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