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大成昆》研讨会:为成昆铁路“立传”|川观书评

2024-04-25 18:11: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编者按

4月13日上午,长篇报告文学《大成昆》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该书是首部全景展现新老成昆铁路修建历程,溯源、弘扬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品,由四川作家陈果历时3年多创作而成,天地出版社出版发行。研讨会上,来自文艺界、传媒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大成昆》的文学价值、丰富内涵、时代意义展开深入研讨。四川在线记者专访陈果,打探创作幕后故事,并整理部分专家学者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

完成了为成昆铁路“立传”的使命

成昆铁路可以说是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故事的精彩华章,这样的题材本身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时代意义的。它的写作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要有很多搜集资料、采访的工作,还涉及到很多专业上的、综合的知识,因此可以说陈果在这部报告文学上花了很大的力气。

这部书完整地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史,从设计、勘探到建设都有非常详细的、生动的记录,完成了为成昆铁路“立传”的使命,很多波澜壮阔的、艰苦的过程,30万铁道兵的热血勇气、责任、担当,等等,在作家笔下都有呈现。这部书还塑造了很多感人的人物形象,有设计者、勘测者、建设者、守护者、捍卫者,以群像的方式栩栩如生、充满感情地刻画了出来,特别是很多人物有生活的细节,有心理情感的描写,非常打动人。

这部作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作家在写的时候把自己带进去了,以情动人,体现了作家保存记忆、反抗遗忘的努力。那代人为了理想舍家忘我的牺牲,包括他们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在书里都有很好的挖掘、提炼和呈现,在今天是特别具有教育意义的。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

《大成昆》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大成昆》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我们的古代传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内涵都是“奋斗”。这部书好就好在把中国一代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一代人的追求,通过史诗般的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现出来了。陈果虽然很年轻,但是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把这个展示好了,在创作上是非常有特色的,作品不论社会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可圈可点。

这部书通过人物、事件展现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足见作者善于运用人物来展现精神,用人物来展现成昆铁路建设的背景。作品文学创作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情节感和陈述都非常精到。所以由衷地感谢陈果先生和出版社奉献了一部好作品,也由衷地希望宣传好、发行好这部作品。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

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

这个选题很重大,它书写了共和国建设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工程,填补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且突出的感觉是眉目非常清楚。老成昆铁路更多依靠“人定胜天”的精神,不怕死,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新成昆铁路更多依靠科技,这也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是新时代下科技的付出、智慧的付出、能力的付出、知识的付出,是一致的,也是更可贵的。

书里边刻画了非常多的人物,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写了一些非常有动感、有形象感,非常可亲可敬的人物,以点带面。我看完这本书已经过了好长时间,但现在脑子里依然很有印象,让我们感觉到那么一大批建设者、牺牲者是非常可贵的。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

《大成昆》的文学质感是比较打动人的

我对铁路还不算陌生,曾经用了4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东方哈达》,今年9月份还准备去走滇越铁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举一国之力,以众多的牺牲建成成昆铁路,所以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感觉到特别有一种沧桑感、年代感、文学的质感,以及一种价值感。它让我们有一种怀旧,追忆那个激情的年代,以及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困难的精神。

我觉得陈果的落点是人,一直围绕着人来写,结构、布局、语言是今年以来讨论的比较好的几部作品之一,文学质感是比较打动人的。我写青藏铁路写了43万字,他只用18万字写成昆铁路,我觉得说明了作者的气魄。祝贺陈果,我们报告文学队伍里又多了一个“大将”。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

新闻的笔触、文学的表达、以故事取胜

《大成昆》记录了共和国的历史,写出了时代风采、使命担当、精神力量,这是我看这本书的感受。我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的笔触、文学的表达、以故事取胜,这三条在《大成昆》的写法上表现非常明显。报告文学是非虚构写作,这本书每一章开头那几句话都是费了心思的,写得非常生动,能吸引读者读下去;文学的表达,描写、抒情都体现得非常好;以故事取胜,除了语言有独特的风格,特别简洁、特别开朗,故事性也特别强。

通过这样一些手法和语言特色,《大成昆》确实把人写活了,把事写实了,把精神写出来了,非常难能可贵。报告文学不能脱离一些基本的事实,这本书之所以写得比较成功,一定程度在于作者把自己融进去,把感情寄托这上面。《大成昆》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读到,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

《大成昆》提供了一面“精神的镜子”

《大成昆》是非常特殊的一本书,看点很多,从里面可以读出很多东西来。现在在讲中国道路、中国形象、中国故事,这本书具有很强的价值。

第一是很强的现实意义。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成昆》的出版恰逢其时,对我们重大的历史节点的纪录式的展现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同时对大众有一种很强的指导意义。第二是很强的历史意义。本书以小切口展现大历史,既有历史纵深感,也有一种“穿越”的味道,历史情节感很强。第三是很强的时代指引意义。我们现在有很多大工程非常了不起,成就令世界瞩目,这本书让人看到我们当初也取得过这样辉煌的成绩,后面的共同点就是创造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以我觉得,这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起了一个很强的指引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一群人能奉献、能牺牲,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本书的意义重大,是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它提供了一面“精神的镜子”。

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潘凯雄:

艺术上下了工夫,都是满满的干货

《大成昆》篇幅不长,但分量其实还是非常重的。这个作品不管从社会效益来说,还是从作者的写作来说,都下了很多工夫,用了很多心血,是一个从艺术上到内容上都是非常有特点的作品,值得祝贺。我感受最深的,其实就是两个字:艰难。但是这种艰难不是苦哈哈的,内涵非常丰满。

第一是看到了一个大的时代。通过这条铁路可以感到,在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当中,强大的国力、稳定的环境、正确的决策,对老百姓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这个百年历史要“撒了野”写的话,50万字、100万字都是有可能的,但是陈果把它浓缩在18万字,从艺术上来说是下了工夫的,都是满满的干货。第二可以看到,成昆铁路从谋划到修建到通车,凝聚了几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劳动人民的智慧、坚韧、勤劳和牺牲,这条铁路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个奇迹。第三还可以看到,对我们国家来说,国力、体制、实事求是这些因素,又是何等的重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

《大成昆》的文笔有一种“自如性”

作者有一个宏大的视野,虽然写的是成昆铁路建设,但是我们能看到它在大的格局中的意义。《大成昆》一开始写了历史上这块地方交通不便造成的各种问题,以及民国时期人们各种努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怎么想办法建设修路。作者把这方面写得很好,让你感觉到这是国家的大事,不只是一个地区或者铁路领域的事,整个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全局性就有了。

作者有一种真挚的情怀,所以这个作品是充满情感的,无论写事,写大人物、小人物,都充满了一种敬意,也写出了铁路建设者自身的情感。铁道兵部分写得特别精彩,尤其有几个做爆破工作的女兵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的付出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作品的文笔有一种“自如性”,你能看出作者的主体性很强,所以它用列车编组的方式编排成五章,每一章开头那段话虽然不多,但是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写得非常好,文笔也很清爽,比较吸引人。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胡平:

作品很重视形象、人物,有情节、有冲突

报告文学是很讲题材的,成昆铁路这样的大题材,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也并不多。作品里边最精彩的部分是原线的建设,采访难度也是最大的,因为当事人都基本不在了。

陈果的文学感觉还是不错的,一些新的作家、记者的素质比较强,但文学的感觉比较弱,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新闻报道的感觉更浓一些,但陈果很重视形象、人物,有情节、有冲突,而且在前边相当大的篇幅里头都是一以贯之的,拍成连续剧戏剧性都是很强的。这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是光写人就行了,还要写人的冲突、人的关系、人的较量,等等,这些东西大家才真正爱看。

同时,作者在观念上注意人物刻画,很注意挑选有代表性的人物,书里面人物写得并不多,但是没有什么一带而过的人物,都给人留下印象。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场景也还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文学感”的来源,这一点坚持好了,什么题材都能够写好。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

事业的接力和精神的传承是重要的亮点

《大成昆》是非常有意义、也有重大价值的作品,是一部打捞历史的作品,我们曾经的奋斗、流血、牺牲是需要铭记的,这样一条“天堑变通途”的“天路”是非常值得写的,体现了一个年轻作家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奋斗、牺牲的精神,勇于改变自身命运的精神,是全人类都会认同和欣赏的。

近年来铁路题材创作相当火,一系列作品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可见是值得大力挖掘的题材。写成昆线确实有很大的难度,那么多年过去了,多少人和事,多少值得记录的东西,梳理、萃取和剪裁面临很大的难度。《大成昆》重点抓住、突出了成昆线修建之难:规划,反复上马、下马,修东线、中线还是西线……这条铁路从规划之始就体现了举国之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考虑民生福祉、经济发展、民族团结。

作者还写到众多独特的创新创造,中国人的智慧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大成昆》抓住最难的地方来突破,瞄准一个“垛口”集中火力来进攻,这么写是对的,在选材上面是比较得当的。陈果在描写铁路建设者的时候,特别注重事业的接力和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在新时代,新的铁路建设者对老一代精神的弘扬和观照,是这个作品很重要的亮点。

《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

写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看了《大成昆》这部作品,我想凝聚在其中的是敢想敢干、肯干、肯付出、肯牺牲,以及大公无私、忘我、为家为国的这么一种精神。可以说,成昆线建设的内核是中国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热切愿望、全力以赴和众多的牺牲。陈果写出了这样一种牺牲中的壮烈和壮阔,写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叙事展示了中国人的坚韧和精神,它靠的是一个个人的付出,是一段一段铁路、一个一个隧道来构成的。陈果站在今天的高度,很好地把历史视野和科学精神灌注在里面。我觉得这是一部比较“年轻态”的作品,它尊重历史,尊重每一个历史时段的局限性,但是在尊重中又写出了每一代人的牺牲和他们的科学精神。这样一个中国叙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最开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最后走到了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体而微体现在成昆线建设上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

将国家叙事和个人叙事连接在一起

报告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宏观的整体意识,它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去进行叙述的一个文体。这本书上下、纵横上百年,为成昆铁路建设书写了一部非常完整的、气势磅礴的历史,从整体勾勒了先辈们所做的贡献,这是我读的时候非常受震撼的一个方面。

书里有很多的数据很有说服力,但是一个读者被感动之处,往往在于许多具体而微的人的命运。陈果非常有逻辑性和思考力,他从不同的时代里面找出不同的典型人物,进行了使之有血有肉的叙述。参与成昆线建设的这些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被影响,奉献者的命运是如何改变的,这是我认为作品另外一个主题,是我们作为读者特别渴望知道的。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下了非常大的工夫,他的共情能力非常好,能够站在一个细微和个人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国家叙事,将国家叙事和个人叙事连接在一起。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

内容丰富、情感饱满充沛的文学表达

这部作品在主题、结构、叙事、人物和语言诸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作者结合题材本身的特殊性、叙事视角和作家创作的独特性,对建设性题材进行了内容丰富、情感饱满充沛的文学表达。“先行”“铁血”“蜕变”“捍卫”“接力”五个部分,五段进程,五个方面,即是时间的顺序流,也是内容叙述的牵引线,从线到面,从面到网,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故事清楚,历史事件完整,作品在对历史的呈现上完成度较高。

作者摒弃了一般意义上的“苦情”戏码,其中的精神气质、审美向度、价值判断是与这项世界性的超级工程相匹配的。气势磅礴、视野宏阔、荡气回肠,既具有鲜明的文学个性,又有着浓烈厚重的历史感。这种现代性观念的核心依然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但又生发出了不同以往的崭新质素。我们有理由相信,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核心诉求不仅仅只是回溯历史,而更是明喻精神品格。这是《大成昆》深情深刻的寄托所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寄托,作家才寄情寓意于这条磅礴的穿山越岭成昆铁路。与《大成昆》跌宕起伏的建设过程一同升腾而起的,还有壮丽宏阔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象。

光明日报文艺部评论版主编王国平:

就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过往的历史

《大成昆》写了一个大题材、硬题材、老题材,这本书也是向大题材、硬题材、老题材“低头”的一个创作。我觉得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历史感迎面扑来,就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过往的历史,让一些尘封的事、人走到前台,让这些人重新在文字里活一回,成为高度还原历史的底稿。

这本书也写了一种神圣感。我们以前讲革命浪漫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其实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这种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写的是一个工程或者一群工人,但是很多时候有一种哲理的思考。第三是一种现实感。现在关注一线建设者的工业题材、工人文学是很欠缺的,我们更注重的是乡土文学、城市文学,这本书把工人阶级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对历史上的建设者、现在的建设者进行一种文学的关切,体现了它的特别之处。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整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