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理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③ |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05-10 18:10: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姜照雯

韩文丽

西部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具有独特位置,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并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为正确把握和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阐明了西部大开发的时代内涵之一——“大保护”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逻辑起点,高水平保护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守住底线;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保护创造条件,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决定了生态保护的最终成败,两者相辅相成。

西部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拥有草原、湿地、森林等各种生态资源,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功能区,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但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区域,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产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各方面都实现了跃升。然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首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其深刻的生态文明意蕴彰示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历史实践证明,离开了大保护这个前提,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因此,在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必须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理念放在首要位置,并以此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先决条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西部地区的方向和重任,更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西部地区必须担好的重大使命和政治责任。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川实践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时指出,四川“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四川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完善的制度设计、系统的保护行动、刚性的约束底线、绿色的发展方略构建高水平保护体系,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设计,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四川制定了“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起“两区三屏、一轴三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全省超30%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并压实责任;制定修改一系列地方生态环境法规和标准,建立省级生态文明督察制,实现对全省21个市(州)生态督察全覆盖。

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四川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提升至35.72%和18.9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2.57%;严格实行耕地保护“两平衡一冻结”,连续三年实现耕地面积净增加;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00余个,省内95%的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90%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保护;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高质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9.15万公顷。

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四川持续开展生态整治专项行动,2023年空气质量指数全国排名提升3位,重污染天数较五年前减少7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提升至94%,优良水体比例提高到99.5%;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100%,实现全国领先。9个地区建成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赋能高质量发展。四川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达到596家;着力打造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86.7%,水电装机容量和天然气(页岩气)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以生态建设带动乡村振兴,新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培育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

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的起点,四川要进一步巩固大保护的成果,也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

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守住高质量发展生态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国土空间规划是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实现生态治理优化的底盘制度,两者并举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制度的源头预防基础性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区域开发建设布局、规模和强度与生态安全保障、环境质量改善的关联,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硬约束”,落实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分门别类制定环境承载目标与差异化准入标准,集成应用项目环评、跟踪考核和负面清单管理等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从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到责任落实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精准化政府治理,形成“绿色标尺”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守好底线。

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夯实高水平保护生态基础。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的顶层设计。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要以若尔盖“山水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推进土地、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的保护修复,开展重点水源涵养区封育保护,退牧还湿、退耕还林、沙化和退化草原治理,增强长江黄河水源涵养功能;建设生态动态监测和灾害预防管理系统,提高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加强天然林及原生植被保护,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增强生态系统韧劲。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补偿机制,塑造高质量发展绿色优势。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补偿机制旨在让生态产品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通道。四川要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大省优势,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价值转化政策体系和价值实现考评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依托省内多样的自然禀赋,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业、全域生态旅游康养等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开发绿色金融、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等政策工具,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工程等生态工业发展;探索纵横交织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加快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形成政府主导下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路径,构建具有四川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生态经济体系。

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快美丽家园建设。针对四川盆地及周边特殊的地貌特征,要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最大限度减少重污染天气。统筹省内各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巩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良好水质,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持续进行土壤污染详查和采矿损毁土地状况专项调查,推进分类管理利用修复,确保“天府粮仓”安全;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