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结合”中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三重向度

2024-05-16 14:58: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云君

刘宗灵 樊盈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个结合”贯彻落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宏伟的历史纵深。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从文化根脉上主动吸收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从历史、社会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寻中华文明的当代发展,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齐心聚力共圆中国梦。

历史向度:文化基因的承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文化基因的承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党全社会赓续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二个结合”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展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高度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首先,家国一体的天下观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想追求。自先秦时期,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基本政治思想,孟子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传统的民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打上了中国烙印与时代烙印。除了实现发展自身外,中国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包容性与和平性,传统的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发展规律相契合,催生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动力。中华儿女始终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精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是刻板的教条,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完善与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谐与共的生态观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底蕴。《礼记》中所记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强调万物共相发育而并不互相妨碍,其中蕴含“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观念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不谋而合。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作为文化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彰显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第二个结合”从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思想高度来认识客观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着力强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兴盛民族历史伟业之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理论、新机制、新制度,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社会向度:文明品格的淬炼

在时代的交互与演变中,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淬炼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品格特征,成为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有力依托,实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互相成就与良性互动。

在文明不断代的延续基础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创新性为突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建设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方式,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架起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横向联通的桥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有效地贯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开放包容和平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其与生俱来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始终追求文明互鉴、摒弃文化霸权,始终追求合作共赢、拒绝零和博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传统文明和西方近代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友好交流的态度,在国际社会中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实践向度:文化强国的形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实践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固有迷思,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出包容共存的文明特质,向全世界提供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方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发展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建设好、塑造好文化强国的过程。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精神脊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文明赓续与精神自立的底气。在“第二个结合”中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文化领域中的守正创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反思,把握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引,以“七个着力”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进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塑造与定型。

在“第二个结合”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成为了指引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系统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方向指引,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完善提供更多可能。“第二个结合”的提出阐释了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内在逻辑,它既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般项目(项目号:SCJJ23MGC36)阶段性成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