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2024-05-24 15:49: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付永

钟国兴

一部世界文明史,就像是若干浩瀚的江河竞相奔流,其中一些江河虽也曾波澜壮阔,但最后却中断干涸,只给后人留下了考古意义上的残存信息。惟有中华文明,虽经诸多艰难曲折,却奔腾不绝,长流至今。这大相径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他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一重要阐述并不只是强调历史事实,同时还要求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了解和关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理解和体悟这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精神,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原因是多方面的。

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续的重要原因。黄河、长江流域是我们古代先民主要生息的地域。和西欧、中欧等地相比,这片土地的地理和气候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水旱灾害以及相关的次生灾害周期性的频繁发生,正是这种多样、多变的环境,使得先民们不得不探求多样的应对方式,于是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在抵御灾害和防止社会动荡的过程中,先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强大的国家是保障生存和安定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逐步形成了强烈的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感,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同样在这一过程中,守土而耕、聚村而居的先民们,十分重视靠稳定的宗族、邻里的关系来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因此形成了较强的土地情结,形成了慎终追远的文化习俗,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家庭、村落都成为了文化持续传承的自觉的载体。

包容中和的哲学文化是中华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奥妙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文明特性的时候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先民们崇拜的图腾上,和世界上许多民族把某种动物当图腾形象不同,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崇拜的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如龙、麒麟等,每一种图腾都是取多种动物之美集合而成,这些图腾反映了祖先们留下的特有文化精神:兼容并包、整合共存。

不止是图腾,这种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上:阴和阳看似是截然对立的,但在中华文化中不但把这两个极端整合起来,还寻求它们的平衡和和谐,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哲学理论。此外,“三才”“四象”“五行”等等关系,也是把不同的元素、不同方面整合在一起。同时在处理各个方面复杂问题时(例如中医的治病和养生),都是遵循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原则,寻求建立各种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上,中华文化也是多元互补的,儒道文化和本来是外来的佛教文化长期和平并存,而且还有其他各种民族性、地域性的亚文化广泛存在,互相之间和谐相处。

总之,我们的先人们崇尚的是一种包容、中庸、和合的理念。正因为中华文化重视对立面的整合、各种因素的协调,所以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化都是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些民族的文化同样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强大的、持续几千年的包容整合能力,在其他文明中是极为少见的。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对外交往之道,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保障。历史上中国这片土地自然灾害频仍,先民们对稳定和安全十分重视,求安求稳是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同时对战争采取一种非常慎重的态度。虽然在大多数时期里,中国都作为当时世界东方的大国、强国存在,但总是以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国家,高度尊重对方的习俗、文化和制度,并且在政治、文化交往中重视给对方以礼遇,这些形成了温和、和平的对外交往的大国模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这种温和、和平的对外的大国模式,创造了睦邻友好的国际环境,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力量。没有含藏在背后的诸多强大坚韧的力量,一种文明不可能数千年绵延不绝。今天,只有深入认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以便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认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古代中国,并且进而理解现代中国,理解未来中国;只有深入认识这个问题,才能看到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只有深入认识这个问题,才能弄清中华民族为什么必然走自己的路;只有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对外交往的大国模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