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川西高原,浙川情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开花丨浙川一家亲 共铸山海情⑦

2024-05-27 23:25:4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燕巧 摄影 华小峰

5月17日,在小金县冒水村第二届“幸福冒水·感恩节”上,浙江援川干部,小金县委常委、副县长翟金坚多了一个新身份——冒水村荣誉村民。

过去3年,他到过冒水村300多次。他把冒水村比喻成浙江“千万工程”在川西落地生根的“种子”,不遗余力地参与村里的建设,“很高兴成为冒水村荣誉村民,看到村里的变化很欣慰。”

这样的“种子”不仅在冒水村。2021年6月,新一轮浙川对口支援启动,翟金坚与其他浙江干部一起,跨越山海,来到甘孜州、阿坝州的高原山区。3年时间过去,这批援川干部即将返回浙江。

从沿海到高原地区,这是一次聚焦发展、承载使命,且饱含爱与温暖的奔赴。他们在川西高原留下了怎样的足迹?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浙川一家亲,共铸山海情”浙川东西部协作主题采访团第一组记者走进甘孜、阿坝,寻迹浙川情谊在川西高原扎根的“种子”。


采访团记者在小金县冒水村采访。华小峰 摄

在乡村

浙江“千万工程”不断落地

去年,冒水村村民自发举办了第一届“幸福冒水·感恩节”,翟金坚没有在现场。“当时许多村民找他,我们感恩的人在哪儿?怎么没有来?所以今年我们邀请他一定要来现场。”冒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望慧向我们介绍。

一进冒水村,记者就发现村口石碑上写着“浙江援建”4个大字。冒水村的“感恩节”,就跟浙江援建有关。

山高坡陡、民居分散是过去外界对冒水村的印象。2021年6月,翟金坚来到小金县的第一周就去了3次冒水村。“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通过对口支援,如果将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冒水村打造出一个样板,作为‘种子’不断地浇灌,浙江‘千万工程’就可以在小金开花结果。”翟金坚说。

经过深入调研,他充分借鉴德清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经验,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规划设计团队操刀,编制冒水村乡村振兴规划,涵盖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玫瑰产业、民宿旅游等多个领域,投入帮扶资金3000万元,冒水村由内而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看民宿,原来我们只有十几家农家乐,现在已经有40多家改造完的民宿。”陈望慧说。

不只在小金。3年来,浙江在四川 68 个结对帮扶县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打造125 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走进泸定县咱里村、康定市王母村,采访团记者看到在浙江对口支援下,高原山村发生着蜕变。


康定市王母村。华小峰 摄

在海拔3000多米的康定市王母村,杭州萧山与甘孜康定携手,通过对民宿、民居进行风貌、庭院的提升,零星绿地的改造和景观植物的种植,以“康定溜溜调”文化为基础,融入川西建筑特色,打造“康定溜溜调”情歌为主题的村落,王母村被评为2023年度甘孜州乡村振兴“双百工程”精品村。“没想到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还能有露营、咖啡、乡村民宿!”走出王母村,农村信息报记者沈璐兰说以后要带浙江家人再来看看。

在雅康高速兴康特大桥下,泸定县咱里村伞岗坪也在杭州市拱墅区的对口支援下,成为国道318自驾游客新的热门打卡地。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游步栈道等基础设施在村里不断落成,形成“上观桥、平赏花、下看湖”三景。咱里村党总支书记杜永昌说,对于浙江游客,这些设施免费。


泸定县咱里村生态停车场。华小峰 摄

在学校工坊

留下希望的“种子”

5月16日,小金中学德清楼3楼,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响起,学生正在琴房练琴。

楼之所以命名德清,是因为在浙江德清的支持下,小金中学有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艺术班。

小金中学校长陈林介绍,2021年,在浙江德清的支持下,立足县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小金中学招收首届艺术特长班。德清县援助资金30余万元,将小金中学原实验楼3楼装修为艺术楼,新建标准形体房、钢琴房、美术室,德清爱心企业家捐助9架教学钢琴,为艺术特长班提供了强力的硬件保障。同时,德清县还选派优质艺术名师任教艺术特长班。

得益于“艺术特长班”,今年17岁的杨从秀两年前有机会接触到此前从没接触到的钢琴,并成为钢琴班学生。目前,小金县艺术特长班已招生120名。在2024年艺术类高考中,37名学生全部上省控线。

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是浙川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在川西多个校园里,浙江援川教师留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康定市第二中学。华小峰 摄

走进康定市第二中学,可以眺望远处的雪山。这所雪山下的中学,可以看到很多浙江元素:“学苑餐厅”楼的外墙上贴有“杭州楼”三个金色大字,思源楼意为“饮水思源”,还有阿里巴巴的科技公益项目的云机房……

康定市第二中学为“十四五”期间浙江援建甘孜州文化教育支援类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2.69亿元,其中浙江省计划投入对口支援资金1.1亿元,为项目资金组成的最大部分。

从西湖河畔到贡嘎山下,不少杭州教师来到学校任教。“萧山班”班主任王东军,原本只支教一年,但他不断申请留下,今年已经是第3年。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援建车间——丹巴县来料加工创业基地。华小峰 摄

“种子”也留在丹巴县的工坊。

5月16日,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援建车间——丹巴县来料加工创业基地,30余名丹巴藏家绣娘坐在直播镜头前,聚光灯下,她们十分从容,一根红色的带子在她们的手中熟练穿梭,5分钟就可以成型一个中国结。

2022年10月,丹巴县组织开展“金东—丹巴来料加工首期培训班”,并挂牌成立“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截至目前,丹巴县培训了3000余人次藏家绣娘,建设10个来料加工基地,培养出10名巾帼共兴创业导师,20名“土教授”,200余名中国结编织技师。绣娘编织的中国结,也直接运往“世界超市”——浙江义乌,销往国内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