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研究所丨绵阳有千面,最硬的是这面

2024-06-03 17:23: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张守帅 刘宏顺

当人们谈论绵阳时,都在谈些什么?从经济体量看,它是四川第二大城市、省域经济副中心;从千年文脉看,它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也出生在这里;从生态系统看,全球近1/4的野生大熊猫在此繁衍生息,在这方面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市”。

绵阳

绵阳有千面,但这些都不是它最具辨识度的一面。回眸历史,绵阳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城;审视当下,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设立在绵阳,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一极在绵阳。科技创新才是绵阳最硬核的支撑面和最鲜明的底色面。

5月底,绵阳举办科技创新大会,公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8条”、支持人工智能产业“8条”,发布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十大创新产品、十大创新企业,开展科技城投资推介会暨最新科技成果对接会、科技外交官绵阳行、涪江科技汇、云上技术交易会等系列活动。

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

当向“新”求“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绵阳正回答一个时代命题:科技城如何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地?

“先行先试”凭什么?

 

 

绵阳科技创新大会,出现多位院士的身影,有的作主题演讲,有的发布最新成果,有的为获奖单位授牌。

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研队伍的领军力量,代表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目前,在川两院院士有67位,其中30位工作在绵阳,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绵阳市科协主席同时具备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并不多见;绵阳聘用16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走在全国前列。

以此观之,绵阳两个显著特征映入眼帘:大院大所多,布局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拥有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战略科技力量雄厚,“神舟”“嫦娥”、天宫一号等大国重器成功发射背后皆有“绵阳造”护航的身影。

形成这种局面,与党中央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大部署密切相关,那时就有成千上万的科技精英汇聚绵阳,勇攀高峰、薪火相传,助力挺起共和国的硬脊梁。

去年以来,党中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作出部署;前不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肩负“为国铸剑”使命的绵阳,拿什么响应号召?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科技城,把创新作为核心价值,确立实施“五市战略”(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摆在首位的即“科技立市”,并谋划推出一系列“科技创新先行”的改革举措。

“先行”首要在国家战略中找定位,在正确的舞台上发挥和增强自身实力。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实质上确立了“金三角”般的创新空间布局。

特别是2022年国家出台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随后省委、省政府量身定做《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要求绵阳在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当排头兵,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争做主力军。

在此次科技创新大会上,绵阳从四个方面交出2023年“先行”答卷——

在整合科技资源上先行先试,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吸引26所知名高校、29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因云而聚;

在畅通供需两端上先行先试,创新实施“科技助理”制度,真正把企业技术需求和院所、高校技术供给对接起来,促成氮化硅陶瓷基板技术等46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汇集创新要素上先行先试,出台“人才十条”“金融十条”,两年来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超5.8万名,集聚基金39只、管理基金规模近300亿元;

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先行先试,实行新兴产业“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推动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绵阳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中两年提升24位至第17位,是全国进位最快的城市,并上榜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在先行中试出了真本领、练就了硬功夫。

如何破除科研和生产“两张皮”?

 

 

绵阳连续两年评选并发布“十大科技进展”“十大创新产品”“十大科技创新企业”。

科技城有拿得出手、含金量高的“真材实料”。以刚刚公布的评选结果为例: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乳腺癌病理分型拉曼快诊技术,将拉曼光谱应用于乳腺癌病理诊断领域,使检测时间从数十小时缩减为不足一小时,研发单位之一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十大创新产品之一的1.5L涡轮增压增程式混合动力总成,填补国内空白, 新增专利14项,2023年产销超38万台、实现销售额超44.5亿元,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吃”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红利;

十大科技创新企业之一的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触控屏幕保护玻璃研发及制造,去年高铝盖板玻璃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26.3%,位居国际第二、国内同行市场第一。

三个领域“十大评选”重在引导抓实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三个关键环节:依靠攻坚“卡脖子”实现从“0到1”的突破、依靠打造标志性产品推动“从1到10”的转换、依靠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奔赴“从10到100”的飞跃。

“绵阳造”X射线Flash放疗仪。

从根本讲,就是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想方设法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现象,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加快变成产业“成品”、发展“结果”。

绵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8条”因时因势制定出台。这里面既有新的改革事项探索,也有对过往实践经验的制度性固化升华。

一支被称为“科技红娘”的科技助理队伍在科技城十分活跃,这89名科技助理从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而来,懂科研、明需求、有“人脉”,被选派至部门、园区、企事业单位等全职参与科技创新管理与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过去如“盲人摸象”般的成果转化对接变成了“按图索骥”,目前已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700余项、完成对接400余项,有些已从“书架”摆上“货架”。

如果说科技助理是从在绵科研院所发掘科技成果,扩大有效供给,那么“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则是以开放思维将全球创新资源链入绵阳,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浙江大学叶志镇院士团队首批入驻“云上科技城”,其所研发的钙钛矿发光量子点技术已应用于绵阳企业。而在此次配套举办的中国(绵阳)科技城云上技术交易会上,“云上两城”朋友圈再度扩容,迎来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8位新朋友。

“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效果图。

有人把“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称作科技成果转化的“惊险一跃”。绵阳着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常态化发布成果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促进产品验证试验和技术迭代升级,把绵阳建设成为最新科技成果示范应用的“试验场”。

打造产业新引擎从哪破题?

 

 

科技创新大会又见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夸父”在绵阳街头劝导交通,四足仿生机器人(如,机器狗)上路巡逻,甚至可以在复杂环境的勘查作业中发挥利器作用,智能家务机器人精确完成“端茶递水”等日常家务。

多年前,引人眼球的机器人登上绵阳科博会开幕式一展舞姿,隐喻走向科技未来,如今未来已来。各界更为关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绵阳如何形成体现新质生产力、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产业“爆发点”。

人工智能创新展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

科技创新大会释放出强烈信号,绵阳在持续做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正努力在人工智能、核医疗、低空经济等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其间公布145项科技成果机会清单,许多就聚焦在这些领域。

四川今年把人工智能列为“一号创新工程”,给予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绵阳制定的人工智能产业“8条”,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引进人工智能产业项目、鼓励企业加强产品创新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

目前绵阳拥有长虹集团、九洲空管等人工智能企业70余家,建成2个智算中心、3个超算中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近200亿,产业初具规模。尤其是绵阳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短短一年时间就落户中国兵装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8家。最近绵阳还成立了产学研用结合的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

颇具深意的是,这次绵阳邀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布《2023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报告与榜单》,意味着绵阳将学习全国好做法,以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为抓手,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与机器人相遇,可能是这座城市的未来新常态。

获评十大科技创新企业的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自主研发生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高端核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去年产品占据国内新增市场的30%,并成功出口肯尼亚。

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独特优势,绵阳是国内少有的具备“医用同位素制备、放射性药物研制、核诊疗设备研发生产、核医学诊疗服务”全产业链发展潜力的城市。总投资约186亿元的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项目,以核素核药和诊疗装备、核医疗中心三大板块为主体,积极承接涪江实验室开创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绵阳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绵阳低空经济处于起步成势关键阶段,拥有全国首家民营飞行学院,无人机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北川无人机试飞空域半小时即可报备飞行,全年可飞行天数超300天,有望“一飞冲天”。

“绵阳造”暴风4无人机。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绵阳在这个特殊日子到来之际举办科技创新大会,既是向科技工作者致敬,也表明这座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盛的城市的信心决心,鲜明科技创新城市核心价值,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视觉绵阳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