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四川丨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内江荣昌共耕一块“试验田”

2024-06-04 23:45: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陈昊/文 郝飞/图

采访车沿村路前行,迎面一块标语牌写着“重庆欢迎您”,背面是“四川欢迎您”。在内江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和重庆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抬脚就出省”是两地村民的日常操作。

地缘相近的两地如何在产业上深度融合在一起?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内荣农高区”)作为10个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之一,运转近3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如何助力两地产业融合发展?6月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内江隆昌市,探寻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密码。


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

产业互补:

共同发展生猪、稻渔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三合村与普陀村之间,虽没有明显的界线,但有个标志性建筑:一个是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是“双昌”智慧猪场。

“我们脚下的位置,就是在重庆地界。”隆昌市石燕桥镇党委书记方从炜在综合服务中心向记者介绍园区情况时,指向脚下的地面和对面的山坡,“三合村和普陀村,田挨田、路相通、水相连,外人很难看出这里是分别属于川渝的两个村。”

三合村村民王强在地里种下向日葵苗,顺着方从炜手指“划界”的方向,没走几步就在自家的田里“越了界”。正如王强劳作的身影,这两个村已成为川渝两省市打破界限,深耕一块农业“试验田”的“前沿阵地”。

在“双昌”智慧猪场,共耕的“前沿阵地”也是不分彼此。智慧猪场占地约28亩,其中3亩属于三合村,25亩属于普陀村。“我们紧扣农业科技创新主题,共同做强‘猪’文章,依托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成立重庆畜科院隆昌研究所,搭建‘5G+智慧生猪’大数据平台,建成并投产‘双昌’智慧猪场。”方从炜说,智慧猪场采用人工智能科学饲养,可实时监控调节猪舍温度和湿度,全天候、全方位保障生猪健康养殖。目前,“双昌”智慧猪场年出栏猪仔超过1万头。

“生猪本是普陀村优势产业,三合村稻渔产业发展较好,内荣农高区将两个村的两大优势产业互融互补。”方从炜言语中透露着自豪,目前,内荣农高区核心区已投运生猪规模养殖场231家、饲料加工企业51家,年出栏生猪120万头。

来自普陀村的蓝云霞在三合村发展稻渔产业,亩产水稻超1000斤、小龙虾约300斤。方从炜表示,内荣农高区推行稻鱼、稻虾综合种养,目前隆昌和荣昌共建有稻鱼产业带26.2万亩,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

发展互惠:

共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综合服务中心按照两地“一方出地、资金共担”模式打造,包括荣隆(荣昌和隆昌)非遗文化展示厅、川渝边界治理中心、特色农产品展示区等,现由两地村“两委”共同管理使用。

“这是荣昌区特色品牌‘琪金·荣昌猪’,是由内江黑猪和荣昌白猪加工而成的产品,已在全国开设千余家专卖店。”走进特色农产品展示区,方从炜不停地介绍两地特色农产品:“我们的山茶油,也叫东方橄榄油,很受市场欢迎。”

荣昌、隆昌两地携手发展油茶经济,通过和川农大校地合作,选种育种、精深加工,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建成2.8万亩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发展25家专合社,园区产值达2亿元。同时,两地拓展农业功能价值,挖掘陶瓷、稻渔、油茶等特色文化,推进“双昌”农文旅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发展互惠。以先行区为例,目前已完成新改扩建产业道路27.6公里,累计新(改)建农田渠、管道24.6公里;建成彩色步道、停车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家乐及民宿5处;石燕桥镇与安富街道多次联合开展“双昌”大地流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提升,去年超过3.4万元。

内荣农高区着力打造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示范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区、川渝合作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在两地携手下,先行区共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动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内荣农高区为内江、荣昌经济注入新活力,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附加值提升。”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吕朝凤看来,内荣农高区通过深入合作,有力推动了内江市和重庆市荣昌区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深化了两地农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