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文 宜宾观察 罗顺/图、视频
水箱闸门缓缓开启,鱼苗沿滑道流入长江,在水中四散开来……6月6日,第十个“全国放鱼日”,2024年长江上游重要节点城市政协增殖放流活动在宜宾市叙州区长江公园举行。来自全省21个市州和重庆市、湖北省、贵州省的政协委员代表共同放流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长吻鮠、长薄鳅等5种鱼类,总量超18万尾。其中,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放流前按照放流时间和水域特征进行了科学选取。
活动现场。
此次增殖放流活动的一大特点,是遵循水生生态需要,动态调整放流鱼类比例。此次共放流长江鲟亲本100尾、苗种2.96万尾,胭脂鱼6.93万尾,岩原鲤4.26万尾,长吻鮠2.6万尾,长薄鳅2.02万尾。与往年相比,长江鲟占比有所提高,其他经济鱼类占比下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波解释,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效果日渐凸显,经济鱼类数量已经得到了较快增长,动态调整的目的是保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
为保证增殖放流效果,增殖放流结束后,渔政和水产科学研究人员将持续开展保护监测。宜宾渔政部门同步启动了增殖放流护航行动,监测放流鱼类的活动范围,确保放流鱼类充分融入长江水生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借助雷达射频、超声波等跟踪技术,在长江干线建立起多个监测点,自动捕捉标记鱼类的活动信息,开展常态化监测。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来自全省21个市州和重庆市、湖北省、贵州省的政协委员代表共同发出倡议,呼吁全社会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拒绝野味、抵制捕杀、科学放生,保护好长江水生生物基因库。
宜宾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宜宾共放流鱼类1267万尾,鱼类种群监测数量由2019年的48种恢复性增长到2023年的92种。今年4月,长江鲟种群重建试验在宜宾市江安县取得成功,野生长江鲟在人工铺设的产床上产卵并成功孵化出幼苗,迈出了长江鲟种群重建的第一步。
近年来,宜宾增殖放流的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群众性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尤其是持续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对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下一步,宜宾将统筹长江沿线增殖放流活动,规范民间放流,开展院地合作,建设使用好覆盖全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江河电子眼”智慧监控系统,不断修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