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宝藏老物件① | 跨越半个世纪与1600公里 旧报纸旧徽章凝聚三代“热血”记录 

2024-06-14 09:02: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编者按

 

 

2024年是世界献血者日20周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川省血液管理中心(成都市血液中心)联动川观新闻,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与无偿献血相关的历史物件和收藏品,分享背后美好而感动的故事。截至5月底,主办方收到报纸、明信片、书籍、积分兑换卡、采血秤、献血证、雨伞等多种热血“宝藏物件”,一起看看这些物件背后都有哪些暖心、有趣、有爱的故事。

武茹玉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海报 易婷婷 葛仙雅

成都市民李海来自一个三代传承的无偿献血家庭,看到征集信息后,李海想起住在巴中的爷爷和在海南工作的父母,收集了各自保存的老物件——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纪念徽章、1972年出版的《献血常识》手册、21世纪初的纪念明信片、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时刊登献血信息的报纸……有的物件跨越1600多公里汇集到李海手中。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后,报纸上刊登一则新闻,写着‘为了充分保证灾区救治伤员用血需求,避免血液过期浪费,21日在各献血点只采集A型和O型血’。当时看到这则新闻,远在海南的父母立即去到当地血液中心无偿献血。”李海说,那是父母二人坚持无偿献血的第14年。

这份“宝藏物件”被父母收藏了11年,而父母对无偿献血的坚持影响了李海。2017年起,李海也开始献血,并将象征一家三代与热血传承相关的老物件妥善保存起来。

血脉相连,爱心相传

明信片与献血纪念章里的家族传承

1999年,母亲怀着李海时,由于身体单薄,严重贫血,几乎危及生命。经过艰难协调和转院,才终于输到血,保证了母子的健康。“听我父母说,当年血液协调很困难,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经历的艰辛。”李海回忆起父母讲述的这段经历,依然动容,“因为那些无私献血者,我才能平安出生。”

李海。受访者供图。

这段经历触动李海的父母。为了回报“恩情”,李海的父母也成了无偿献血者,家里积攒越来越多的无偿献血证。“对我父母来说,献血成了一种习惯,有一年,常年在海南务工的父母回巴中过年,飞到成都等待坐车的当天下午,他们就直接去献了血。”李海分享道。“你看,这套成都市血液中心赠予的明信片就是那一年拿到的,珍藏至今。”

李海父母偶然去到乐山时,参与了当地血站的无偿献血活动,并获得了一套纪念明信片。这套明信片发行于2000年至2009年间,见证了李海父母将献血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践行的理念。受访者供图

李海分享道,“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父母也是看到报纸后去当地血站献了血,希望帮到地震中受伤的同胞,这两份报纸,被我们一家人妥善保存了下来。”

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海的父母看到这份报纸立即去当地血站献了血。受访者供图

李海家中还有一段更加久远的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尽管国家也在倡导献血,但参与者相对少,李海的爷爷当时正参与国家道路建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献血者行列,成为了那个年代踊跃献血的热心市民之一。“这块纪念章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珍贵的‘传家宝’,承载着一种代代相传的无私精神。”李海说道。

李海的爷爷在年轻时参与献血,收到成都血站赠送的纪念徽章,上面还标记了献血人的血型。受访者供图

李海的爷爷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献血,血站向献血者赠送了一本1972年出版的《献血常识》手册,书中详细介绍了献血的重要意义、血液的一般知识、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受访者供图

纪念章、明信片、报纸、科普书籍、餐券等和献血相关的老物件,李海都进行了精心保存。他将这些物品用真空袋子妥善存放,并放置干燥剂,以防止物品受潮和虫蛀。李海表示,这些物品不仅是家族史的见证,更是激励他坚持无偿献血的动力来源。

2013年芦山地震后,李海的父母也在看到报纸后参与了无偿献血,目前两份报纸被李海装在真空袋内妥善保存着。受访者供图

“我爷爷今年已经80岁了,在我小的时候他就会给我讲家里这些物件的来历。受到家人的影响,我很早就开始了解‘献血’这件事情。”

热血青春,爱心永续

从校园初体验到“收藏达人”的献血旅程

李海的献血之路始于大学。“我第一次献血是2017年大一时,当时有献血车开进校园,我毫不犹豫地排队参加献血。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一直把献血当作一件平常的事情。”

2017年,李海第一次无偿献血时获得了泸州市献血办赠予的纪念水杯。受访者供图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海笑着说:“献完血,他们给了我一个粉红色不锈钢水杯,我把它保存下来,存放在老家,那是我第一次献血的纪念。”随着时间推移,李海的献血经历越来越多,也收藏了许多献血的纪念品。李海特别喜欢一个帆布袋,“每次去取快递或者买菜,我都会带着它,既方便也能起到宣传无偿献血的作用。”

去年他在西部战区总医院献血时,遇到一位为白血病患者求助的家属。“当时通过和他沟通交流,我切身感受到献血切切实实地帮到了人,让我更加坚定了献血的决心。”李海说,每次献血后都会收到短信通知,告知献血者血液检验合格,几天后可能又会收到自己的血液在某个医院被使用了。“每次收到这种短信,我真的感觉自己在做对的事、有意义的事。”

李海今年25岁,202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从事研发设计工作。对于未来,他表示会继续坚持献血,并去到不同的血站献血。他也希望通过保存这些老物件,能够让献血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激励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