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丨作为再生稻第一大省,四川有何增产诀窍?

2024-06-14 17:58: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文/王成栋  图/吴聃

四川是全国再生稻生产第一大省,近年来全省再生稻产量屡创新高。这背后有何秘诀?6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的政策吹风会给出答案。

再生稻,是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分蘖抽穗成熟的水稻。再生稻生育期60天左右、亩产量150公斤至200公斤,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川南等地有蓄留再生稻的传统。去年,全省蓄留面积550万亩左右,有收面积489.6万亩,产量12.8亿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8%。

伍修强在吹风会上介绍有关情况。 吴聃 摄影

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伍修强表示,发展再生稻,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的有效措施。按照计划,到2025年,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达到520万亩,平均亩产150公斤。接下来,围绕这一目标,四川将做好三大重点工作。

首先,是做好科学规划布局。近年来,全省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利于再生稻的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为部分次适宜区转变为适宜区、部分非适宜区成为次适宜区创造了良好条件。对此,四川综合考虑各地海拔、纬度、活动积温、种植制度等因素,在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保证率不低于70%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规划,稳步增加蓄留面积,提高蓄留质量。

其次 ,做好专用品种选育。蓄留再生稻,水稻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最适宜的就是中早熟品种。为此,四川将加强育种攻关,制定再生稻品种审定标准,组织开展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加大现有品种筛选力度,力争通过3—5年时间,培育筛选头季稳产高产、米质优、再生能力强且适宜不同区域布局的专用品种5个以上。

最后,做好配套技术集成。据估算,头季稻机收将造成再生稻减产30%—50%,这也是制约再生稻生产的最大因素。接下来,四川将以头季稻机收减损为突破口,开展机插机收中稻再生稻配套技术研究,从品种类型、机具改造、预留作业通道、留桩高度等方面解决头季稻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瓶颈问题。同时,加快创新完善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体系,集成推广再生稻配套栽培技术,为再生稻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