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科大校长对话成都5所知名中学校长

2024-06-16 20:31:3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炼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衔接贯通尤为重要。

6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四链”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交流会在成都举行。活动邀请院士、各界专家及校友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分会场上,围绕大学中学如何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话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丛照,与成都5所知名中学的校长们交流经验、展开对话。

关键词1:埋下科学“种子”

在我国,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科大少年班。自1978年创办以来,中科大少年班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活动现场,成都市第七中学党委专职副书记、林荫校区执行校长蔡泽勇谈到,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从横向上来看,家庭、学校、社会三要素缺一不可。

对此,包信和十分赞同。“比如我们现在少年班招收的学生,有一些就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早一点抢占了先机。”同时,包信和认为,除家庭的影响外,启蒙老师的影响非常重要。他说自己就是因为中学时代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化学老师,让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才渐渐走上化学研究的道路。

所以,在包信和看来,人才的培养过程很重要,需要厚植科学“土壤”,给孩子们种下科学的“种子”,“比如,大学举办开放日、专家教授走进中学做科普教育,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成都石室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毛道生认为,爱国思想的熏陶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元素,家国情怀不仅能促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还能为学生成长成才赋予力量。

关键词2:如何因材施教?

现场,成都市教育局局长熊宗辉介绍了近年来成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情况。近年来,成都市诸多学子被全国知名高校的“强基计划”实验班录取,或入围五大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及入选英才计划,已初步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当学校发现一位具备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学生时,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好奇心孵化成兴趣,再将兴趣培养为志趣?

成都市树德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毛伟认为,首先应该避免模板化、僵化的培养,其次需要注重大中衔接培养,“老师在带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格的培养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去热爱这个学科。”

成都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熊李程则提到,最拔尖的学生学习内容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都要远高于一般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培养这些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吴波看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落脚点应该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这些学生保持好奇心,在保护他们求知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准教学。”

现场,蔡泽勇分享了成都七中的经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和弹性的教学管理。即在尊重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真实需求基础上,超越现有“标准化”的课程框架和评价的框架,创新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和含义的教学管理,建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双核”并重的高品质课程。

在中科大,因材施教也是一大特色,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同时,中科大少年班每年还会组织一次高效的师生见面会,“我们称为‘教授摆摊’,一个大厅里五六百号人,教授站在那里讲,学生在会场里可以到处游走,和教授面对面交流,既帮助老师找到合适的学生又帮助学生加入适宜的课题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院长卢征天介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