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羌塘盆地研究院院长王剑: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在生命禁区探寻油气新区

2024-06-29 20:56:3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人物名片

王剑,63岁,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中心原党委书记。现为西南石油大学羌塘盆地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沉积能源(油气)及沉积大地构造研究,在青藏高原油气地质调查方面,原创性地提出了羌塘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能源相控模式”,作为工程首席,首次在羌塘盆地组织实施了全球海拔最高的第一口科学探井:羌科-1井。

人物故事

6月初,西南石油大学羌塘盆地研究院实验室取得第一批可靠的同位素测试数据,这是继矿物成分结构原位分析、光谱分析、原子吸收、有机碳及孢粉分析之后,团队新建立的又一个实验测试分析方法。羌塘盆地研究院院长王剑教授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这一消息。

王剑的微信头像,是一口矗立在青藏高原上的科探井。这口井可不一般,它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科学研究探井,也是藏北高原被称作“生命禁区”的第一口科探井——羌科-1井。2015至2019年,王剑作为工程首席兼前线总指挥,组织实施的“羌科-1井”(井深4696.18米),首次证实羌塘盆地具有良好的成烃与油气保存条件,为我国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今年农历正月还没结束,63岁的王剑就再次带队踏上羌塘盆地,这已是他进藏野外地质考察的第29个年头。昆仑山下、蓝天白雪,王剑感慨地写道:“痴心念念欲何求,若许经年廿九周。澹月疏星常伴我,层冰积雪总相俦。身行万里天涯路,情系一缘丝鬓秋。今又新寒兼日暮,谁怜倦客在偏州。”从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王剑至今仍工作在高原之巅的第一线,为的就是寻找一个答案:与波斯湾富油气田带同属特提斯构造域的羌塘盆地,有油气吗?这个梦想,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在羌塘盆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时,王剑(右二)给团队里的学生讲课。

羌塘,藏语为北方的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含氧量不到内地的40%,被称为“生命禁区”,随时都有说不清的意外与危险。

弯弯梁位于羌塘北部的无人区、昆仑山南麓,这里高寒、缺氧、暴风雪、交通极其困难、湖沼与陷阱广布,一旦陷车,就等同于置人于绝境。为了去那里获取关键数据与样品,王剑团队毅然踏上了弯弯梁的挑战之路。出发第一天,装载设备的大车陷进了沼泽,他们历时两天,硬是用身上穿的棉大衣在车轮下铺出了一条“天路”;出发第三天,两辆越野车同时陷进了沼泽……当他们在第八天到达弯弯梁时,所有团队成员几乎都瘫软在雪地上。

王剑团队在羌塘盆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遭遇雨季陷车。

“一边是美丽的雪山,一边是赶路的辛酸,每一次涉水过河都有陷车的危险,每一次营地搬迁,极度缺氧与体力透支,几乎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陷车就挖车,前面的路还得过去,心中的迷惑总得找到答案。”王剑说,“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精美的故事,它牵系能源资源、生命起源乃至宇宙演化,和风景大片、诗词规律、樽前小酒一样,高雅、时尚、有趣和充满智慧,这是地质学家在生命禁区工作的精神支柱之一。”

在王剑办公室的书柜里面,整齐存放着60多本“野外考察纪录本”,最早的一本上面的日期是1984年。手绘地质图、考察内容、古生物化石、样品标本,整整齐齐、清清楚楚。从野外回来,王剑和团队又泡在实验室里,把带回来的样品和标本进行分析测试。“每次总会发现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有很多需要探索,还要再采样、再测试、再验证、再了解,那我必须得再去羌塘。”王剑说,“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几十年都离不开青藏高原,离不开羌塘盆地”。

王剑(右一)和团队在羌塘盆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王剑在生命禁区探寻油气新区29年来,攻克一系列石油地质研究难题,创新提出了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成藏模式,为推动青藏高原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60余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点项目、国家地质调查油气专项、国家攀登计划项目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等20多项,目前,他和团队正承担着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点项目任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