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观”!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在杜甫草堂多维解读古典诗词

2024-07-11 23:35: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陈云鸽 图片/视频

7月11日下午,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讲,演讲题目为《众里寻他千百度——古典诗词解读的多维路径》。


讲座现场 陈云鸽 摄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一直强调诗歌艺术的审美与教化功能。早在春秋时期,诗可以“兴观群怨”,这一概念就出自孔子的论述。‌其中,“兴”指的是艺术作品的情感激发作用;“观”指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象;‌“群”强调艺术作品在促进社会交往和团结方面的作用;‌“怨”则涉及到艺术的批判功能。

杨雨表示,上述四个方面各有侧重,体现了孔子对艺术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在“兴观群怨”几个字中,她很看重“观”字。杨雨认为,诗人在古代,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个专业,可能是各个职业的人,然后用诗的方式记录他们对于生活,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对于自然的观察。“我们可以通过诗去观察自然和人的丰富、复杂、细腻。”

围绕一个“观”字,杨雨从辛弃疾传世作品、医学论坛辩题、中学生考题入手,从物理学、医学、生活经验等多角度切入古典诗词,带领观众打开视野、逐步深入。

讲座中,杨雨从文学史上元白(元稹与白居易)、白刘(白居易与刘禹锡)诗词唱和,心灵相通,引申到物理学的量子纠缠,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跨学科解读;她从柏拉图的精神恋爱观讲到电影《廊桥遗梦》,带领观众从中西方文明比较的视野,跨文化切入古典诗词,理解东西方情感表达之异同;她从苏东坡对美食的热爱,引申到东坡能将粗劣生活过出诗意美,引导观众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在杨雨看来,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大百科全书,当代人通过不同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读到医学、人文、音乐、艺术、生物、农业、天文、地理,甚至中西方文化交流等不同方面知识,进而理解诗人更深层次情感,进而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自然。”

通过多维度探寻,杨雨总结了自己的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传统文化之美、人与人友爱相处的人情之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明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人文与科技良性互促的智慧之美、情感与理性水乳交融的才识之美。

杨雨,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唐宋词研究、中华经典吟诵与吟唱文化研究,著有《宋词的女性意识》《网络诗歌论》等30余部著作。多次主讲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担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等栏目点评嘉宾。此前,川观新闻《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曾对杨雨进行了专题采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