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顺炜 四川在线记者 赵荣昌 文/图/视频
昔日,这里商贾云集,是四川通往云贵的东大路,有三座码头作为历史印记;如今,这里保留着近300座明清时代的传统川南风格建筑老屋。
这个位于泸州市天仙镇永宁河畔的古镇,名曰乐道。诠释着一种静谧之处“乐山、乐水,方能乐道”的生活态度。
8月20日,四川在线记者探访此地。古镇的入口处,两块牌子尤为引人注目,2013年,泸州市天仙镇乐道古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授牌“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2023年,四川省公布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该村榜上有名。
乐道古镇旁,永宁河流淌而过。
近300座明清建筑今犹在
从纳溪城区驱车半小时,便可见一块挂着“乐道古镇”的牌匾。
一路沿着石街而下,步行1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古镇核心区域,一条主街印入眼帘。
“古镇主街长300米,宽2至3.3米,呈S型,街面为青石板和长条石镶嵌而成,街道两旁为民居。”采访当日,78岁高龄的古镇居民高通敏主动给记者做了导游。
出生于古镇,工作在古镇码头,退休后,高通敏发现,他对古镇的感情更浓了。
乐道古镇入口处。
“两排小青瓦房,中间隔着一丈宽的石街,房屋为穿坊柱一楼一底吊脚木楼,底楼临街,阁楼相对,这就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川南民居特点。”高通敏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乐道古镇现存有明清时期民房建筑近300间,房屋进深一般为三至五间。墙壁多数为古朴的木板壁,有的为夹竹壁,有少部分方砖壁的楼房。门多数为木质双扇,大门两侧是装卸方便的板门,也有置木榫格子窗,图案繁复而新奇,或雕饰灵动的吉祥灵瑞。
建于清末的状元桥是古镇的代表点位。相传清末状元骆成骧到贵阳监考路过此桥,惊闻母亲去世,悲痛万分,为不误监考不能返乡吊唁,即在山中设坛祭母。后人将此桥取名为状元桥。
行走在古镇,小青瓦的房子,全木结构的门楼牌坊,青石条铺成的古道,场口场尾均有两棵大黄桷树,微风中舞动着的树叶仿佛在诉说着古镇的过往。
古镇主街。
抗战小学变身教育实践基地
站在古村最高点放眼望去,清晰可见永宁河第一湾的盛景。
在清代,这里是川滇黔的重要转运站,鼎盛时每日有200余艘大木船在此装卸货物,有永宁河上第一大码头之称。
有文献这样记录当时的繁华:夜幕降临时,船桅上红灯高挂,岸上酒楼茶铺人声鼎沸,伴随清音、竹琴声,悠悠宛转,悦耳动听。多少文人墨客从此经过,都忍不住流连几日。
交通优势,也注定了此处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小学。
谈及古镇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总要谈及一段与一所抗战小学相关的红色历史。
这座抗战小学坐落于古镇的边角位置。据记载,1938年,当地乡绅曾子平为接纳外地逃荒于此的年轻人,自掏腰包而建。学校内石砌棱形高台上刻有“还我河山”“驱除倭寇”“抗战必胜”“中华万岁”等标语口号,至今仍然可见。
据纳溪区相关史料记载,建校之初,抗战小学就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抗日救亡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该校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其培养的学生后来很大部分奔向抗日前线,投身抗战队伍。
如今,纳溪区在学校原址基础上打造出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成为泸州乃至周边单位(部门)和企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