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加快建设四川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拓展应用场景 让创新成果走向“应用场”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2024-08-27 07:31: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夸父-MY”正在场景测试中。图片由绵阳科技城新区提供

四川在线记者 刘宏顺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

8月21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乐聚机器人、上海微创、科大讯飞等多家在绵阳市的企业,携20余件最新产品组团亮相。

大会前夕,“绵阳造”机器人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人形机器人夸父-MY当起讲解员,与游客谈古论今;一旁的四足仿生机器狗,完成一轮巡检维护任务。目前,四足仿生机器狗生产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正与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北京市文物局探索合作。

今年,人工智能产业被列为四川一号创新工程。成都市、绵阳市被列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承载地。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绵阳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畅通供需两端、汇集创新要素,已形成涵盖大模型垂直应用、仿生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整机应用等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加快建设四川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海报制作:付魏

创新成果走向“应用场”

“你好,‘涪小智’,我想咨询关于家庭财产分割的问题。”“请说出您的具体需求,‘涪小智’将详细为您解答。”8月20日,在绵阳市涪城区城郊街道城北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拥有“法律大脑”的数字人法律工作者——“涪江法‘智’”数字人大模型,正在为群众进行法律咨询快答。

在绵阳科技城新区,“身披”蓝紫色涂装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已在街头穿行一年。不久前,科技城新区再开通3条新线路。最长的一条线路,其运行里程达10公里。类似的无人清扫车、无人配送车、无人零售车等,不断在科技城新区“奔忙”。


市民体验无人驾驶公交车。 郭超英 摄

在绵阳采访中,形成“可视化”场景,成为记者常常听到的关键词。这背后,是绵阳的发展思路:以真实场景需求为牵引,打造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示范案例,力争形成规模化应用。

让创新成果走向“应用场”,离不开绵阳的产业基础。“绵阳具备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机器人等产业基础较好,为人工智能的终端实现提供了支撑。” 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绵阳多家机器人企业正与讯飞星火大模型、华为大模型等合作,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和产业想象空间。


机器人交通智能劝导员正在工作中。 唐超 摄

体系化推动产业发展

8月26日,绵阳市科技局人工智能产业专班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人工智能产业工作周报”信息。周报中,详细梳理了从市领导到各职能部门、区县,以及技术攻关及创新平台的最新动态;每周需要推进的重点任务,也在周报中列出清单,并明确责任单位。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科技局首次牵头发展产业,专班融合了多个部门和企业、高校等,力度空前。”

时针拨回到今年4月,绵阳市委召开专题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谋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专题会上,科研院所、高校、国有企业代表先后发言,许多创新想法不断被“抛”出来,会议一再“拖堂”。专题会后,绵阳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由分管市领导担任“链长”。会上发言单位,几乎都是人工智能产业链成员。

会后11天,由成员单位发起的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吸纳65家代表企业抱团发展。随即,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组建。7月,2024首届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大会在绵阳举行,一系列创新成果“上新”。

绵阳出台相关措施,从多个方面给予人工智能产业支持。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整合科技资源、畅通供需两端、完善人才培育等方面,推动产业稳步发展。截至目前,绵阳已陆续发布应用场景清单4期、场景38个,举行成果推介暨应用场景对接会10场,累计签约项目25个;集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21家,泛人工智能企业73家,产业规模近200亿元。


“绵阳造”机器人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费帅 摄

“借智”借力激活产业新动能

绵阳持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出的许多成熟体系,可以移植到人工智能产业上来。

登上长城巡检的四足仿生机器狗,其诞生正得益于这套体系。绵阳市五八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尹健介绍,产品脱胎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成果,加快发展则离不开绵阳提供的“舞台”——绵阳科技城新区平台公司出资、出场地等。与技术、人才相结合,防爆物流机器人、消防应急四足机器狗等产品迅速打开市场,预计今年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将达7000万元。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7月初,五八机器人公司与西南科技大学开展联培联建,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刚起步,截至2023年底,绵阳市营收超1亿元的人工智能企业仅23家。同时,产业链部分环节仍有待补充。“除自主转化培养外,我们将目光投向全国,有针对性地补齐产业生态。”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久前,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杨在苏州和绵阳间频繁往返。苏州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较早的城市,研究院看重的是当地专业团队的视野、经验及在业内的资源。经过多轮考察,一支来自苏州的产业运营团队被选中,将负责研究院的运行。“第一步是考察绵阳的产业情况,将在8月底形成报告,为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刘杨说,该团队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质资源,帮助更多项目落地绵阳。绵阳科技城新区的产业基金,也成为帮助初创企业在绵阳成长壮大的重要力量,“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创新技术驱动,未来我们会更注重‘投早投小’,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布局。”

绵阳已结合产业发展所需,构建起一张“产业地图”。目前,正加快与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等对接,力争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完善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体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