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今天,我们重新发现了丝绸之路丨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

2024-08-29 22:39: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余如波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8月29日,作为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分论坛之一,2024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作主旨发言,以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作为开场。

由古及今,阿来从古代丝绸之路谈到如今“一带一路”,作为内陆开放的前沿阵地,四川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拓宽与世界的交往和连接。

丰富物产让四川连接世界

“在今天‘一带一路’论坛,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与刘禹锡诗中提及的古代丝绸有关。”阿来说,“扬一益二”,扬州第一,益州(成都)第二,成都是唐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汉唐以来,四川尤其是成都,一直是中国织锦业的中心。

四川盆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桑麻种植,生产不同质地、品种的丝绸,绫、罗、绸、缎、锦、绢等物资丰富,也成为陆上丝绸之路起点长安的“供货基地”。“汉唐宋时期,一匹绢换成铁钱,重量大概在100斤左右。若换算为今天的度量标准,至少也约有75斤。”阿来说,要将这些丝绸送往四面八方,再将铁钱、铜钱从四面八方运回,不仅要走过艰险的蜀道,还得避免堆积如山的钱币生锈,这便促使四川产生新的金融凭证——“交子”。

汉代,张骞在西域发现的中国货“邛竹杖”“蜀布”来自四川。这些物品并没有经过北方的沙漠,而是经缅甸、印度到达阿富汗地区。中国去西域的道路,除了张骞探索的路线,还有今天被称作“南方丝绸之路”的道路,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便在成都。“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之间,通过四川的广阔土地、丰富物产连接在了一起。”

中国自古开放包容

阿来分享道,过去,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到中国考古,他四处探索,发现中国古代长城修筑的缘由有巨大的不同:汉唐时期的长城,是为掩护大军和商队;明代的长城,是为了不让人出去;阳关、玉门关是让人出去的,而嘉峪关既不让人出去、也不让人进来。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去过西域,他在凉州写了一首诗,“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即是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当时的丝绸之路有多繁盛呢?“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今天,人们也许很难想象古代的武威市能达到如此规模,但它在唐代被称作凉州的时候,不仅经济繁荣,还有多元交融的文化。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他到中国来勘察地理,虽然是为德国政府服务,将中国的地质、矿产摸清楚,但他同时也有科学精神,他说发现了一条中国人自己早已忘记的道路。这条过去通向西亚、欧洲、地中海,直达罗马的路,在汉唐时代曾经非常繁盛,因为中国人的精神很强劲、国家很强大、精神很开放,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同时对别的国家和文化保持着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由这条道路带来的时代。

“一带一路”带来新的发展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四川以更多元的方式与世界连接。今年前7个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825.2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论坛上,阿来分享了这一数据,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理解,也让发展走到了新的高度。

“有时,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过于狭隘,今天我们在讨论各种文化的交流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以具体物质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先进性,一种能够代表文化、有着高超的技艺和审美的物质产品。”阿来说,如今,四川再一次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提供的不再只是过去的传统制造物品,而是更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的高技术产品。

在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紧邻北方丝绸之路的地方,今天的四川再次焕发生机,向着越来越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四川人民也在努力,我自己作为四川人,也感到非常高兴,但我就怕一说四川文化,就总是在说火锅。少说火锅行不行?多说一点现代制造业,尤其高科技产业发展带来的文化。”阿来说,不光“吃喝拉撒”是文化,科学文化更是文化,要用非常开放的、广义的眼光看待文化。就像产品,庸俗的漂亮、高雅的美丽,是外形设计的文化;讲好品牌内在故事,提炼品牌内在精神,也是更高级的文化,涉及管理、科学、传统文化和审美根基。

刘禹锡的诗句,描述了比晚霞还灿烂的蜀锦,没有成都发达的织锦业,这首诗就无从产生。“这也可见,文化是机遇,文化是生产,文化根植于生产物质,反过来又促进物质生活。”阿来说,“今天,我们重新发现了丝绸之路,重新发现通向世界、共同交流更丰富的可能性。”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