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汶川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

2024-09-14 21:39: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王攀

9月上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1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学员,陆续出发前往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原本,汶川只有1个免费培养名额,但通过向上争取、县上出资等方式,汶川努力输送更多本土人才外出学习。

事实上,除了“育”本土人才外,汶川已构建起一套“引育用管留”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各方人才,正向汶川汇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贯彻全会精神,地处相对偏远的汶川,是如何做到各方人才为我所用的?

瞄准目标靶向发力,各类人才不断聚集

受龙门山脉等大山阻隔,汶川相对偏远。“以前还没有多少优惠政策,不仅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而且考出去的人还比较多。”汶川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肖滢道出了此前的困境。

找准问题,汶川瞄准靶向精准发力。

汶川将第一个“靶”,聚焦在高层次人才、专家领军人才和产业发展人才身上。为招引这些人才,汶川主要采用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各类平台的方式,积极“吸引”。

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管理总站一直在推进自然教育、科研助力、社区发展,但仅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2022年1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博士工作站在映秀镇揭牌,首批入驻工作站的只有副站长何小清等13人。

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博士工作站副站长何小清现场授课。 汶川县委组织部供图

“我们通过相互介绍推荐,目前工作站已有43名博士。”何小清说,工作站坚持科研、科普并行,已取得22项工作成果。今年,北京、上海、新疆、宁夏等地的学生,组团到汶川研学。目前,工作站正与汶川县中医医院合作,将藏医、羌医相关知识进行科研化研究和课程化普及,助力汶川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第二个“靶”,汶川聚焦本土人才。农文旅人才、志愿者队伍、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等都是“育”的对象。

在汶川地震中救人的“抗震小英雄”林浩也回到了家乡渔子溪村,成为一名电商主播,向外界推介家乡的农副产品。林浩说:“县里会组织我们去浙江等东部电商发达地区实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

帮助汶川培养“一村一主播”的,还有创新创业孵化园直播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培育具有自主直播能力的电商人才180余人。去年,“选品+供应+直播+运营+孵化”一体化链条上各类人才共同努力,汶川的网络零售额已达到6.33亿元,更多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当地农民增收效应明显。

激励约束并重,发挥人才最大效用

为了激励本土产业和人才的成长,汶川还全方位打造产学研用平台、创新孵化平台、服务助农平台,将川大、省农科院的专家请进来,把县域外人才的知识、技术以“传授”的形式“留”在当地。

甜樱桃是汶川的一大特色产业,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果树研究中心主任李洪雯是研究甜樱桃的专家。李洪雯每到汶川,威州镇万村村民王世涛都会接到政府的通知。不管李洪雯在哪个村的樱桃基地,王世涛都要跑去“跟班”学习。“甜樱桃新品种的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都很有用。”王世涛说,回村后,他又将技术教给合作社里的其他村民。目前,合作社180亩甜樱桃可实现年产值150万元左右。

甜樱桃专家到汶川传授技术、培育人才。汶川县委组织部供图

对于引入的人才,如何让他们长久留下并发挥作用,也是汶川考虑的关键一环。为此,汶川通过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青创基金、职称认定惠才政策、津补贴、人才公寓等各项优惠政策,全方位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从2023年开始,汶川每年设立300万元奖学奖教基金。“在教育人才培塑、改革创新、学生成长等十个方面做出成绩的,都将用基金进行激励。”汶川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教培中心主任李永强说。

与此同时,汶川也有众多“约束”机制。不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到村任职选调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余份政策文件,还成立了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细化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内容,“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营造鼓励探索、宽容错误的氛围,构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环境。”

据统计,“引育用管留”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下,汶川县人才总量已从2020年的7111名增加到2023年的8743名,增长22.95%。今年,汶川已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