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德阳探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搭起职普“立交桥”,产教“订单式”培养

2024-09-17 20:35:4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陈丽霏

在德阳,不少职业高中,有这样两类“特殊学生”:一类在职高上学,却学着普高的课程。还有一类,学着职高的课程,却在工厂里“上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针对职业教育,《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德阳的“职普”如何融通?“产教”如何融合?

实训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大型铸件毛坯智能化打磨装备研发实训现场。受访者供图

职普融通

搭起人才培养“立交桥”

去年9月,唐雨荷以5分之差,与绵竹南轩中学失之交臂。而今年9月,她如愿走进绵竹南轩中学的校门,正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名高二学生。

据了解,唐雨荷中考没上普高线,选择进入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的职普融通班学习。虽在职业高中上课,这一年却学着普通高中的课程。“我一直都想当老师,所以相比职高我还是想读普高,去年一年都是南轩中学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抓住这个机会我就铆足了劲努力学,今年成功如愿了!”唐雨荷高兴地告诉记者。

“职普融通班主要开设普高课程和部分职高专业核心课程,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参加德阳市统一的普通高中期末考试,成绩达标可自愿申请并经审核后转入联合办学的普通高中学习。”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校长贺于松表示,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是德阳首批职普融通试点学校,去年首届职普融通班招收了23名学生,有8名考试上线获得了去普高的机会,其中4位选择去普高就读,4位同学选择留下继续读职高。

贺于松介绍,职普融通班学生根据兴趣可留在职高继续学习,如果想去普通高中也有考试机会,许多学生和家长从这种模式中看到了“试错”的可能性,今年职普融通班招生人数达到了103名。

“职普融通不仅为职业教育开辟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路子,也为普通教育打开了提高人才适配度、破解就业矛盾的新窗口。”德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边是“有人没活干”,另一边是“有活没人干”,技能人才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矛盾共存,既带来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对此,职普融通就像搭起了人才培养“立交桥”。

近年来,德阳积极开展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试点改革,不断创新办学形式,建立职普合作育人新机制。2024年,德阳印发了《德阳市高中阶段融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5所中职学校和6所普通高中试点职普融通,在2所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班,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互通,实现两类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课改成果等方面的借鉴与融合,开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生交流通道。

德阳中职学校学生在技能文化节上展示汽修技能。受访者供图

产教融合

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

中秋假期,来自凉山的苏呷木清留在德阳没有回家,这几天他正忙着与新同事交流聚餐。今年8月,苏呷木清入职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数字化工程师,而他与东方电气的缘分,要从去年他加入的一个班级说起。

“去年大三的时候,我和其他143名同学被遴选进入了东方电气的现场工程师班,作为清洁能源发电装备制造的高素质紧缺技术技能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苏呷木清介绍,现场工程师班采用师徒一带一的模式教学,企业定向培养,从在学校什么都学,到企业只钻研一项技术,这种模式成长很快,如今才正式入职一个月的他,都已能基本上手现在的工作。

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企业抢着要。“以前我们培养一个合格的现场工程师大概要3年,现在通过现场工程师班定向培养,培养周期缩短到1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赵凤勇表示,去年分到东方电机的53名学生今年有43名都留了下来,工厂需要什么方向的人才,现场工程师班就培养什么人才。“招募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各个分厂都抢着要,现在是一届学生刚带完,分厂负责人就在问,下一届什么时候来。”赵凤勇告诉记者。

2024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1998级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何波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受访者供图

“以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为例,通过‘学校走出去’‘企业引进来’,我们为旗下8家分公司联合培养了3批次12个班合计300余人的现场工程师班人才;企业邀请学校师生联合进行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等试验试制、技术攻关、科技研发43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德阳市依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围绕德阳优势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与相关企业及在德高职院校联合建设智能制造、航空材料精密成型、跨境电商等5个现代产业学院,新签校企合作项目9个。此外,德阳正加速构建“育选用”贯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企业、学校、平台等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培训、技术研发服务等。截至目前,已培养现场工程师369人、国家卓越工程师1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