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巴蜀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启示录

2024-09-18 16:45: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王怀 郑志浩 雷倢 张斌 摄影 赵明 向宇 郝飞

在广元剑阁县,翠云廊的千年古柏遒劲挺拔,植根古蜀道的山峦沟壑间,见证人与自然和谐交响乐的时空接力;在德阳罗江区白马关,西汉砖石上的苔藓郁郁葱葱,在曾经策马奔腾的蹄铁坠地处舒展卷须,记录下金牛道上来往客官商贾的匆匆步履;在达州渠县城坝遗址,一片片传世简牍外形锐利,划开历史的幕帐,让巴文化的细节“跃然简上”……

笔触探入文化的根脉,镜头定格历史的高光。9月11日至14日,聚焦“巴蜀文化”主题,“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四川12个城市,深入非遗传承保护基地、蜀道现场、石窟所在地等,展示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掘四川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巴蜀文化绽放时代光彩的新举措、新成果。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巴风蜀韵、文脉深厚,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土地厚望如山,来川视察的文化足迹遍布四川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殷殷嘱托,既明确了四川文化遗产的独特地位,又提出了抓好保护传承的重要要求。

一路行走,沐浴着天府风物的记忆之光,聆听着文物古迹的历史低语,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中所蕴含的巴蜀文化的力量愈加凸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巴蜀文脉绵延赓续,正为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在坚守中自信

行走在巴蜀大地,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是厚重的历史,也是我们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

“一门父子,千古文章,雄视百代,辉煌古今。”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数千件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刻,是各界往来拜谒的文化圣地。

三苏祠博物馆。赵明 摄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座三苏祠,折射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光芒。

走进“中国汉阙之乡”达州渠县,屹立千年不倒的古代建筑“活化石”雕刻精巧、状物逼真,“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威严气派犹在眼前;探访自贡大安区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深井燊海井,劳动人民向大地深处进军的心血结晶在此凝结;步入“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的昭化古城,“郡县治,天下安”的中国古代治理智慧在这里得到印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璀璨、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自信的步伐也更加铿锵坚定。

昭化古城航拍图。郝飞 摄

巴蜀文化独特灿烂。行走越加深入,我们越能在巴蜀大地上寻找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四川例证,也越能从天府土壤丰厚的文化滋养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一株株古树历经尘烟,一圈圈年轮记录岁月。广元翠云廊绵延300余里的道路两旁,古柏青苍。古老斑驳的青石路上,空气中弥散的植被清香沁人心脾。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中,平均年龄1000岁的古柏见证了时间流淌,见证了守护者的代代接力,古树保护的理念与举措又在一代代守护者的传承中不断创新,一如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坚韧不拔。

阳光穿过翠云廊的古树。郝飞 摄

在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代表了数千年前古蜀文明的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潜心为国护宝,“时不我待”的责任感担在考古工作者肩上,“凝神屏息”细致耐心在手中沉淀。“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在7月开展,文博的热潮持续翻涌。青铜瓿、金面具、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圆口方尊等在内的近90%文物均系首次正式亮相。通过重现于世的吉光片羽,重现灿烂文明曾经的模样,考古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添了更多生动实证。

“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上新文物。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以开放包容的自信姿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巴蜀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展现自我,散发出勃勃生机。

深入挖掘传统灯艺积极提升品牌运营能力和知名度,浪漫的自贡彩灯正在点亮世界。在自贡彩灯相关工厂的生产线,来自国外的订单已经排到年底。根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自贡彩灯行业协会的企业已开展境外彩灯项目51个,覆盖11个国家,实现文化出口2771.34万美元,同比增长23.06%。

自贡彩灯亮相“京彩灯会”——2024年北京中秋国庆彩灯游园会。“京彩灯会”主办方供图

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成为靓丽的文化名片,更打造出多元、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

刚柔顿挫、动静虚灵、飘逸自然的峨眉武术频频“出圈”。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受邀走出国门,亮相巴黎开启中国功夫和奥运项目的梦幻联动;赵门蔡氏武术主要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灯主要传承人张鸿桀带领徒弟多次亮相国际舞台。峨眉武术不仅在国内“根深叶茂”,还在国外“开枝散叶”,让海内外共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破圈的爆发力。

融合范更显示出文化自信的底气。走进德阳市的“出川入蜀第一关”白马关,三国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一处独具魅力的综合性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等特色基础上,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在白马关走上快车道,全地形车赛场、山地自行车赛、露营基地等正逐步成熟。

行走在巴蜀大地,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是厚重的历史,也是我们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

在发掘中保护

一路行走,我们感知四川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坚定态度和实际行动。

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乡野田间的石窟艺术、绵延千年的古蜀道和古树群……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大省。

是怎样的原因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延续至今?

在广元翠云廊,一场“点树交印”的古制巡演揭示了翠云廊古柏蔚然的线索:从明代开始,每逢官员离任交接时,都要核查清点当地古柏生长情况,这一特殊的“离任审计”制度沿袭至今。

在资阳市安岳石窟,一个个背影透露了石窟保存完整的“秘密”:基层党员群众化身文物守护人,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家与石窟之间走出一条岁月的小径,用无悔的坚守,守护着民族的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一路行走,我们看到“保护”与“传承”的力量;一路行走,我们感知四川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坚定态度和实际行动——

保护传承有宏观层面上的举旗定向。四川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文件,系统部署、重点突破、统筹保障,为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今年,四川还分年度制定《巴蜀文化“两创”工作年度行动方案》,围绕健全保护机制、加强资源挖掘、强化保护利用等,项目化实施年度重点工作。

保护传承有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实践。在非遗保护领域,四川通过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让一个个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得以恢复、得以传承;在石窟寺保护领域,四川印发《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从10个方面细化相关工作内容,大大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在考古遗址领域,三星堆遗址、罗家坝遗址等考古遗址经持续发掘后,考古发掘成果上建立的文博场馆已经融入当代生活。

一路走来,我们不仅感受到四川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守护巴蜀文脉的力度,更感受到四川的精度与温度。

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方联动29家研究机构推出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海量与三苏相关的文献数据,随时随地满足巴蜀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查阅,实现博物馆服务“永不关门”。

在达州沈府君阙前,为石质文物缓解风化、脱落等病害,遮风挡雨、隔绝防紫外线功能的六角形“玻璃伞”被打造出来。这一量身定做的保护棚,既能有效保护文物,也能让观众近距离观赏。

沈府君阙。向宇 摄

同样位于达州的城坝遗址,考古工作者已转入为期3年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按照正在推进的城坝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求,理清遗址发展脉络,为未来博物馆设立后的馆藏和展陈奠定实物基础。

建设中的资阳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数字化、沉浸化、互动化的展陈和设计,让游客未来能一站式体验安岳石窟的精华。同时,精细化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帮助科研人员从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尺度仔细探查文物的潜在病害,便于针对性做好保护工作。

安岳圆觉洞中的净瓶观音窟。向宇 摄

在翠云廊,今年,广元剑阁县构建古柏智慧管理平台,集森林火灾监测、病虫害监测、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监测与日常养护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科学保护古柏。被保护的不仅仅是古树,还有古蜀道。今年剑阁县还整修古蜀道部分地段,增加了指示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为徒步游客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

随着四川体系化推进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保护,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介入,越来越多新场景在应用,越来越多年轻血液在注入,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正绽放时代光彩。

在创新中传承

与时俱进的创新手段让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与心灵,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创新的活力正在四川各地涌动,为文化的传承增添了更多亮色与高光。

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不再只是橱窗里的静态展示。走进三星堆博物馆,不仅能看到陈列在橱窗中的青铜器、金杖、面具等古蜀文明的遗物,更能在馆内通过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区与文物“对话”。举起手机扫描二维码,屏幕中,三星堆的面具变得“有血有肉”,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载体。

不仅如此,三星堆的文创产品也将这段神秘的古蜀文化带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以三星堆青铜人像为灵感设计的手机壳、钥匙扣、饰品,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心中的时尚单品。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古老的文明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传统与当代的碰撞,让非遗成为“潮”文化。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内容多样,许多技艺流传数百年,在当下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眉山青神县的竹编工作坊,巧手舞动竹丝的不仅有年逾古稀的老匠人,还有怀揣着梦想的新生代传承者。这些年轻的竹编技艺传承人,既掌握了传统的手工编织技巧,又在不断尝试将竹编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出既具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文创产品。竹编技艺不仅是祖辈们留下来的瑰宝,还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眉山青神的中国竹艺城内,工人正在制作竹产品。赵明 摄

在雅安,黑茶曾被认为是传统、老旧的茶叶,如今却成了年轻人茶杯中的新宠。从体悟藏茶历史文化到观看令人震撼的加工制作场面,从堆垒成山的藏茶珍品再到喝上一壶浓厚醇香的藏茶……如今,“藏茶世界”景区已成为游客到雅安开展茶文化寻根的重要一站。

人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行走中,我们看到各地对传承人培养的重视,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文化保护传承的体系进一步优化。

乐山的马边彝绣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亮点之一。彝族妇女用灵巧的双手,将五彩斑斓的线条交织成充满生命力的鲜活图案。为了让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根发芽,当地不仅组织了彝绣培训班,还通过与旅游市场结合,让彝绣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这些带有浓厚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品,成为了游客心中珍贵的纪念品,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了彝族文化。

川剧镌刻着川渝文脉的历史基因和巴蜀文化的精神价值。在资阳乐至,直面川剧传承人才支撑问题的短板,川剧委培生项目通过地方和院校的联合定向培养,挖掘川剧新生力量,将川剧演职人员对川剧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延续下去。

乐至川剧委培生正在进行日常的练习。向宇 摄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四川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步伐坚定。行走中,我们看到,各地在统筹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上重点着墨,打造一批特色文艺作品、文旅路线、文创产品,不断赋予旅游以文化内涵。

南充蓬安县相如街道的嘉陵江航道旁,每年4月底至10月初,每天都有数百头水牛日出时渡江上岛,日落时奋力游回归栏。壮观的“百牛渡江”成了远近闻名的景观,生态野趣盎然,每年可带来超千万元的收入。这一文旅场景还将开展千余亩草场集中维护更新,充分融入嘉陵江湿地文化,让江中岛屿成为动物觅食区、游客休憩区,让观者与自然的距离再近一步。

在广元昭化古城,游客们走过青石板路,步履下是数百年的时光,历史的痕迹在砖石上都清晰可见。然而,这座古城并不沉寂,它在现代文化的滋养下,通过文化演艺、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游客不仅能够观赏古城美景,还能亲身体验到川北民俗文化。

巴风蜀韵,源远流长。文化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更是导航未来世代的灯塔。一路行走,一路感怀。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的创新手段让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与心灵,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希望,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9100万巴蜀儿女正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华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