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兰楠 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文/视频
“你看,第二排第七个手印,就是我的手掌印。”说这话的是三线建设大会战“八闯将”之一、今年92岁高龄的吴恒泰老人。
蜀地南端,金沙江畔,攀西大裂谷里,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蓬勃生长,这就是攀枝花市。
在攀枝花花城新区,有一座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从空中看状如一朵盛开攀枝花的博物馆,这就是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作为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的三线主题博物馆,它记载了攀枝花从不毛之地到现代城市的转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讲述这些转变的故事,离不开讲述“人”的故事。在博物馆里有一面用一百多双劳模手印模型打造的巨大墙面,讲解员告诉记者,这面墙叫做“劳动之星荣誉墙”,以此来铭记三线建设者作出的巨大贡献。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赴一场小城之约
在攀枝花有一个“怪现象”。虽然地处川南腹地,但攀枝花人的“方言”,与周边地方有很大不同。走在大街上,你可以听到天南海北各种口音,说这些方言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而是在半个多世纪前,响应国家号召,为了三线建设,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吴恒泰便是其中之一。
“八闯将”之一吴恒泰老人在博物馆参观
已过鲐背之年的吴恒泰一来到博物馆,很快就在这面特殊的墙上找到了自己的手印。他说,他是1964年来到这里参加三线建设的。
1964年,成都送变电工程处的坝子上集合起一支200多人的队伍,作为一名党员,吴恒泰被任命为这支队伍的领队。“我接到任务,国家要在大山里的一处小城建设战略基地,那里正在开辟荒山野岭,我们去就是要让那里通电!”
那时,吴恒泰并不清楚三线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但他知道自己来到这里为了国家的需要。“我们在大渡口的江边,组装起了第一台柴油发电机组,电灯照亮了古老的金沙江畔。”吴恒泰说他现在都还记得机器发出电来时的轰鸣声。
那时没有路也没有运输工具,吴恒泰他们靠手拉肩扛,把一根根电线杆树立在峻岭陡坡上,架起了当地第一条电线——从渡口江边到灰老沟煤矿。
“很多人知道攀枝花产钢铁,却不知道我们其实是先出煤再出铁。”博物馆讲解员朱珠指着一个刻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矿井电话告诉记者,煤矿通电后,生产的原煤保证了1970年攀钢的第一炉铁水奔涌而出。“那一天红彤彤的铁水映照裂谷,早已等候在炉前的攀钢人欢呼雀跃。”
刻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矿井电话
报一场大国之梦
陶瓷杯上,火线报上,发动机上……在博物馆里,“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标语随处可见。那个年代,这两句话迅速凝聚起全国的力量,几十万名像吴恒泰这样的建设者,让攀枝花换了天地。
是的,攀枝花变了。
从“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到“百里钢城”向“钒钛之都”的华丽转身,如今正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砥砺奋进。
从一台3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到2023年,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全年售电量达136.38亿千瓦时,有变电站81座,输配电线路8390千米。同时,攀枝花清洁能源装机达707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的91%,其中水电装机622万千瓦、风电装机48.65万千瓦、光伏装机36.44万千瓦,待开发风光资源714万千瓦。
从一号高炉炼出的第一炉铁水,到2023年,攀钢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产钒企业,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钛加工企业,仅钢轨新产品的开发就多达20多个,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全线3.8万吨铁路钢轨全部由攀钢供轨。同时,攀枝花去年钒钛产业实现产值521亿元,钢铁产业实现产值432亿元,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但是,攀枝花好像又没变。
2023年,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游览的人次达50.47万。不少游客到博物馆聆听三线故事,传承三线精神,一名参观者留言:“三线建设者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博物馆“待到山花烂漫时——三线建设的总结和纪念”展厅最后部分,记者看到,一位游客带着4岁的孩子,一蹦一跳地踩着地面上拓印的足迹往前走。
这些足迹是按一比一的比例,采集拓印的三线建设者的真实印记,成为了博物馆的独特风景线。
这些足迹记录着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用坚定的脚步,传递着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为人民无悔的付出。
人民说》》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馆长莫兴伟:
我们博物馆是全省第二个“国字号”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明年就将迎来建馆10周年。我们将用好博物馆这一阵地,加强对三线文化的挖掘传承,讲好三线建设故事,在鉴往知来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
攀枝花市民、游客湛雅雯:
我是一名攀三代,从小就听着三线建设的故事长大。三线建设是镌刻在攀枝花人心里最难忘的记忆,三线企业已成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三线精神已浸入攀枝花这座城市的骨髓。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也把娃娃带到了博物馆来,希望他能成为传承三线精神的“攀四代”。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