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在成都陆续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这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后,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川剧节汇演活动及其剧目等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黄怀凤
自1982年中共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对川剧进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便从未停止。几十年来,对传统川剧的传承与创新,成为现代川剧创作与研究的“元问题”之一,并形成3条探索路径.
其一,通过改写传统经典故事实现传承与创新,如《潘金莲》对潘金莲形象的重塑,《红楼惊梦》对主角的置换,《金子》对曹禺话剧《原野》的当代演绎等;其二,通过改编优秀蜀地小说实现,如改编自《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四姑娘》、改编自李劼人同名小说的《死水微澜》等;其三,通过全新编排实现,如《变脸》《山杠爷》《大千世界》等。第三条路径,是现代川剧对传统川剧继承与创新最宽阔的一条。
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中,除《焚香记》《芙奴记》等传统剧目外,《文昌第一福》《最后一场封箱戏》《香满堂》等原创现代川剧尤其引人注目。这些剧目中,《香满堂》距首演仅月余,它不仅是现代川剧时间上最“新”的剧目,也是对传统川剧传承与创新“元问题”最新的探索。
留住本味香:现代川剧对传统川剧的继承
“像不像川剧”论争,几乎伴随现代川剧而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红梅赠君家》、80年代初对《芙蓉花仙》的讨论就聚焦在这一问题上。若一味求新而仅仅保留四川话或零星几个川味符号,其结果是若将所述故事换成豫剧、京剧、越剧等形式也未尝不可,这便失了川剧的本味。
所谓川剧的本味,即川剧最重要的特色,传统川剧主要在声腔、行当、服饰妆容、乐器、绝技等方面,现代川剧除服饰妆容有较大改变外,其他几个方面都是能从传统川剧中吸取本味的,它是现代川剧创新的底线。
我们可以通过《香满堂》,来看现代川剧对传统川剧本味的继承问题。
首先,川剧本味之唱多白少。
川剧昆、高、胡、弹、灯5种主要声腔,个个强调唱而非说。传统川剧经过时代累积打磨,唱词多顺畅动听,但很多现代川剧因题材限制与创作水平等原因,说得较多,最糟糕的情况是节目趋同于话剧。
《香满堂》在唱与白这一问题上处理得较好,人物对话、情节推动主要以唱推动,几个重要情节转折处都有帮、打、唱的配合,例如,何大禹初接挑战书时以及尾声,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点出主题,帮腔、锣鼓、唱腔并用之下,将戏剧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其次,川剧本味之“七分打,三分唱”。
传统川剧场面中所用乐器繁多,剧情推进无不在锣鼓节奏控制中,在或紧或疏的锣鼓配合下,使戏剧节奏张弛有度。现代川剧若要避免平铺直叙失了味道,就需锣鼓等乐器的完美配合。
《香满堂》中,冷幺妹与韩文鹏“不打不相识”,与蟊贼的打斗过程即运用了打击乐的配合,很好地呈现了追打场面。后用拟人手法呈现川菜做法时,也以鼓点锣鼓配合转场和展示,使戏很好地动了起来。
再次,川剧本味之喜气。
川剧剧种风格之所以鲜明,很大程度是因其喜气。这喜气包含巴蜀人的勤劳勇敢、乐观天性、敢想敢干、活泼好动,甚至几分“猴气”。因此,川剧尤其擅长喜剧的创作与表现。当前,一些现代川剧为贴合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而采用严肃剧的表现方式,没有很好把握喜闻乐见的创作要义,使剧不太好看。
《香满堂》全剧多处穿插幽默诙谐之处,特别是冷幺妹与韩文鹏、酸甜苦辣4位演员及食客,都很好地表演出了喜气,剧中很多动作借用、化用传统川剧中丑角的动作,使情节生动活泼。
最后,川剧本味之绝技绝活。
变脸、吐火、滚灯、踢慧眼、藏刀、绳吊、水袖等,是川剧最为今日民众所熟知,也是最容易让戏具有川味的亮点。遗憾的是,这些绝技绝活并没有在现代川剧中得到很好的保留,更奢谈发扬。事实上,这些绝技绝活并不是不可以运用到现代川剧中,《香满堂》中,就将水袖应用进来,并有推进情节走向高潮之作用,并非仅炫技之用。
其实,就《香满堂》的剧情举例,我们就能发现诸多能运用川剧绝技绝活的地方。例如,韩文鹏在学艺过程中,有将滚灯应用其中的可能,还能借此表现学艺之艰苦。又如,师徒3人最后烹饪大赛有将喷火插入其中,表现比赛激烈的可能。甚至变脸、耍靴子等绝技,在此剧中都是可以有机融入的。当然,其他现代川剧亦是。
小堂大世界:现代川剧对题材的选择与发展
纵观整个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表现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鬼神到英雄到普通人的变迁,这是戏剧逐渐贴近民众生活、接地气的表现。现代川剧有数量庞大的时装戏的经验累积,也有《皮金滚灯》这样直接表现夫妻二人生活、四川耙耳朵文化的传统经典剧目可供借鉴,题材选择上更倾向于普通人事物,例如徐棻编剧、谢平安导演的《目连之母》,就对传统川剧《目连救母》进行改编,主人公母子皆由“神”变成普通人。本次川剧汇演中,《最后一场封箱戏》也同样取材于普通人的生活,围绕戏台万年台的拆与不拆,讲述基层川剧人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香满堂》进一步生活化,它取材于嘉陵江畔数以千百记川菜馆中的一家,极具烟火气。整部戏以耍龙灯开场,从香满堂店庆演起,讲述了龙元章,何大禹、吴雅玲、李小年、刘在明,韩文鹏3代川菜/川菜馆传承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整部戏贴近时代背景,戏剧中表现的下海潮及川菜厨师后继无人等情况,都是真实的历史与现状,又在大历史背景下细致地描摹了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例如,食客对何大禹和李小年感情的八卦,何大禹对亡妻吴雅玲的深情,韩文鹏与冷幺妹之间的相识相知,刘在明与韩文鹏之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中的舅侄关系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是《香满堂》尾声反复强调的理念。烟火气在剧中更直接地指向川菜的烟火气,但这句话其实背后有更为深刻的底蕴,即文艺要从人民群众中来又到人民群众中去。川菜馆来自百姓生活,香满堂中上演的故事是百姓的生活,演绎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发生地看上去是小小的一家川菜馆,但它可以是任何一家饭馆,也就可以是每个人的身处地,因而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能产生共鸣,也就自然能“抚人心”。
小满大思政:现代川剧如何传播新时代思想
“抚人心”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现代以来,戏剧都能站在时代前沿、传播时代新声。现代川剧作为当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戏好看,更应让戏能入观众心,引发观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发出新时代的声音。新时代声音的背后即新时代之思想,今天我们提“大思政”,包括现代川剧在内的新创戏剧都力图将思政融入到作品中,但创作实绩却良莠不齐。
在现代川剧的创作过程中,川剧故事本身及其演绎就是承载大思政的整体形态,创作团队需要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表演传达给观众,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不能忽视的关键。
其一,融入戏剧中的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而不是口号或理念。
当下,有许多戏(当然不仅是现代川剧)在试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很生硬,例如,人物态度转变依靠几句说教、人物坚守传统技艺的初心来自口号,还停留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创作套路,没有呈现人物的复杂性,也就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香满堂》在这点上有一定的探索,全剧没有一句口号,却深刻地表现了川菜传承人的对川菜的深情与独特理解。
其二,一切思想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变化要合理。
这要求戏剧的起承转合要合理,可以追求奇转,但一定要有伏笔。如《香满堂》中最后韩文鹏竟是刘在明的侄子,这解释了为什么韩文鹏会在众多川菜馆中寻觅并不特别出名的香满堂,也能解释为什么最后摆擂台赛开始前不见韩文鹏的踪影,也能给师兄弟二人比赛、香满堂最后的归属安排一个合理的结果。再如,李小年最后指出师兄弟二人分别少放了一味调料,这解释了为什么年纪轻轻的韩文鹏竟然赢得了比赛。
但这部戏也有一些细节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例如,食客对何大禹与李小年的八卦,后面可以给一个交代;龙元章为何要传位给何大禹而不是刘在明,也可以告知观众其中缘由。
总的来说,当一部戏以情动人而非喊口号,不夹杂说教,起承转合顺畅,前因后果有照应,观众自然能全身心沉入戏中,戏中所传达的思想自然也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香满堂》情感随着剧情发展层层推进,没有大声吆喝“要保护传统”或“要将川菜传承下去”,但最终效果是理想的。
当然,不管继承传统也好,取材也好,思想也好,戏剧故事本身吸引人才是根本。纵观既有成功川剧甚至其他古今中外各经典戏剧,其故事一定是吸引人的——或有趣、或感人、或曲折、或振聋发聩——一定是走进观众心里的。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