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拥有200余座陪葬墓,其宏大规模和众多陪葬墓在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独一无二,展露出大唐之风。永陵,前蜀王王建之墓,出土文物无不显露唐代遗绪。
10月1日,“柳丝梅绽正芳菲——初唐女性掠影展”在成都永陵博物馆开幕。自陕西昭陵博物馆和成都永陵博物馆馆藏的62件(套)珍贵文物,跨时空“对话”,全方位呈现唐代女性的服饰妆容、文艺娱乐、饮食起居,展现出一幅唐代女性社会生活的精彩画卷。
展厅一角
绣罗衣裳照暮春
初唐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唐人包容多元的审美,呈现出自信开放的精神面貌。这一点,在女性的衣着打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初唐女性不仅仪容精致,服饰更是时尚多样,有襦裙装、有胡服,甚至出现了女着男装的流行趋势,极具时代特色。不仅如此,她们对发型也非常讲究。初唐流行梳双螺髻、半翻髻(双刀半翻髻、单刀半翻髻)、高髻、双环望仙髻、锥髻、惊鹄髻、反绾髻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上述发型在昭陵文物中多有体现。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社会自信开放,女性穿男装、着胡服、骑马驰骋。此次展览中,出土于郑仁泰墓的彩绘釉陶女袖手立俑、阿史那忠墓壁画《男装侍女图》珍贵展品,均可了解唐初女性的服饰文化。
以展品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女袖手立俑为例,这尊陶俑头梳双螺髻,阔眉细眼,脸圆润,丰满娇美,身穿袒胸窄袖衫,披蓝色帔巾垂于胸前,系红、白色条纹长裙,着黑色高头如意履。体形修长,神态自然,显得天真活泼。而出土于唐观国公杨温墓的彩绘女袖手立俑为贵夫人形象,头梳高髻,饰有金簪,身穿红色袒胸窄袖衫、披深粉色帔帛绕肩,系淡蓝色曳地长裙,双手袖于腹前,端庄大方,温婉雅致。
初唐女性掠影展海报
弦鼓一声双袖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音乐舞蹈方面,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胸怀博大,兼收并蓄,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宫廷乐舞,更是绚丽多姿,盛况空前,在中国的音乐、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昭陵文物对此有所印证。
唐太宗燕德妃墓出土的《奏乐图》,图中绘四位站立的女乐伎,手持乐器,为《舞蹈图》中舞者伴奏。只见她头戴花冠,饰飞仙髻,戴黄色步摇,上穿白色窄袖衫,外套红色半臂,披紫色披帛,系黑白相间长裙,双手抱琵琶于胸前作弹奏状。
而展品中的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男骑马长啸俑,更是别具一格:两俑头戴红风帽,身穿淡绿长袍,腰系黑色腰带,脚蹬黑尖靴,一个俑左手大拇指放在嘴唇上方,其他四指捂着嘴,右手扬起,仰天长啸;另一个俑,左手扬起仰天长啸。“这件彩绘釉陶男骑马长啸俑,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永陵博物馆陈列宣传部工作人员刘婷介绍,在唐代,啸是一种专业技能,人们用手指、口型和舌尖相配合,就能发出不同的歌啸声,用于各种仪式表演。
据了解,目前,昭陵发掘的40多座陪葬墓里出土了很多乐舞俑,这些俑神态各异,是大唐乐舞的真实写照。有的圆鼓着双腮,横眉竖目,好像在使劲吹奏乐器;有的挥动着双臂,衣带飘飘,似乎在狂击钟鼓。“这种乐俑叫做骑吹,他们演奏的音乐也叫骑吹,或叫铙歌。李白有诗说‘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说的就是这种音乐。”
展出文物海报
食得人间烟火味
贞观之治,民丰物阜。唐代女性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她们深入参与谷物、蔬菜、茶叶等植物的种植,牛、羊等畜生类养殖,采桑、纺织等等。劳动妇女用勤劳的双手烹饪美味佳肴,居家行相夫教子之职,守护着一家人的岁月静好。
展品中,一件来自昭陵陪葬墓中的彩绘釉陶女坐俑吸引了不少观众注意。只见,这尊陶俑头梳高髻,眉目清秀,身穿窄袖襦、披巾,系红长裙,左手放在膝上、右手曲前贴于小腿下,体现出一种劳动妇女的娴静优雅。“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器、动物陶塑、壁画等文物,正是大唐初期人间烟火的缩影。”
观众正在观展
除过一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物“吸睛”外,体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的展品也备受瞩目。展品中的韦贵妃墓志、临川公主墓志,不仅墓主生前地位显赫,而且墓志造型优美,书法婉媚温润,绮罗生香。
“贞观十年山河秀,帝王安康民富有。”刘婷介绍,在政策开明、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初唐女性不但物质生活富足,而且咏絮之才层出不穷。“在一系列能工巧匠的雕琢下,一朵朵繁花在昭陵陪葬墓中留下了曾经绽放的剪影。”
成都永陵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