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
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为国家的稳定、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保驾护航。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构建起基本法律框架。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1982年宪法全面修订,确立重要原则和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大法保障。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加快经济立法,一系列重要法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护航。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加强立法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此后,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包括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大力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以及完善司法责任制等。这些改革举措使得司法公信力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满意度持续攀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任务。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设,规范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行政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各级政府的政务公开覆盖率已达90%以上,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显著提高。
在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我国成效显著。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自1986年首个五年普法规划实施以来,迄今已连续推进八个五年普法规划。全社会法治观念日益强化,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公民法治意识普及率超80%,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七十五年来,我国法治建设成就斐然,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法治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法治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确保法治建设方向正确并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我国法律体系充分彰显人民意志和利益,司法体制改革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法治建设既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又紧密结合国情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在新时代,中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为此,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确保法律严格执行、公正司法。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铸就辉煌;未来征程,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持续加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法治根基,提供强劲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