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守帅 文露敏 摄影 吴枫
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4.5万公里,而成都交大光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大光芒”)的产品覆盖4万公里。可以说,有高铁的地方就有这家“成都造”企业。
创新基因深深根植于交大光芒。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无缝衔接,如何做到?四川在线记者对话交大光芒副总经理、首席专家陈奇志。
交大光芒副总经理、首席专家陈奇志
记者:你毕业就从事铁路供电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并见证了公司的起起伏伏,这些年的经历带给你什么感受?
陈奇志:我从事这项事业已经31年了,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目前国铁集团管理的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中有16个局采用了我们的供电监控系统。原来没有我们的产品,调度员只能通过打电话了解现场发生的事情,现在可以远程了解到供电运行是正常还是异常。我们监测系统的传感器上千万个,每天吞吐的信息量达到GB级的存储,我很骄傲地讲,我们的系统是全年无中断无休止的“7×24小时”在线工作,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大家看到中国高铁无比顺畅、无比准点,但是它的背后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默默地付出,比如有些变电所设在条件艰苦的山区、荒漠等地,那里的值守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希望用我们的技术能为他们分担压力,让他们的工作更加从容一些,不必时刻坚守,能够发现故障时再去处理,让付出变得更有价值。我觉得这特别有意义,所以尽管交大光芒经历过“至暗时刻”,我们仍然牢记初衷和使命,扛牢国产化的旗帜。
记者:与国外的同类系统相比,交大光芒产品的优势是什么?
陈奇志:不停进化。2009年我们的产品首次应用到中国高铁上,那个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应该是与外国同行同等的。但是经过这十年,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的系统也在不断地迭代升级。
比如我们做的第一个产品叫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现在叫供电智能监控系统、供电智能运维系统,从名字的变化就能体会到内核的变化。可以说我们的规模、体量、功能以及背后的技术能力,已经远远超越和领先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的系统亮点不仅在于应用规模的大,还做到了与铁路其他行车调度以及施工调度系统的互联互通,整个智能化程度走在世界前列。
记者:交大光芒由川投集团、西南交通大学共同投资组建,是校企合作的结晶,双方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共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陈奇志:双方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产学研合作协同体系。交大光芒是西南交大“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业基地,通过建立健全科研合作体制机制,使得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无缝衔接,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双方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不少于5项。
记者:2022年交大光芒被纳入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的名单,我们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陈奇志: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一是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实施三年一任期、薪随岗变,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二是在激励方面,“工资薪酬包”不再受工资总额的限制,而是与业绩增长相挂钩,这样我们作为一个科技型公司可以引进更优秀的研发人员,因为他们的收入在市场上能够保持一个具有相对竞争力的水平。我们相继引进了多名博士,解决了“薪酬倒挂”或者是“薪酬不够”引不进来的长期难题。
记者:交大光芒因创新而生,但我们也看到,市场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企业随着发展壮大反而渐渐失去了创新力,你们如何确保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路上?
陈奇志:我们的第一代是钱清泉院士他们,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第三代手中,我们希望能够传承好老一辈的精神,勇做行业领军企业。所以说我们会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紧跟轨道交通行业“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继续把我们的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促进新兴产业取得更大突破,也希望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走得更远。